从矿尽山空、举步维艰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融合共生、共同发展—

万山现象: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绿色蝶变

2020年10月12日09:16  来源:贵州日报
 

金秋的万山大地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而在朱砂古镇长达970多公里的地下采矿坑道,“时空隧道”光影交错中,峥嵘岁月似又重现。

铜仁万山,因赋存汞矿而辉煌一时。但因过度开采,矿尽山空,万山也一度成为全国最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举步维艰。

“加快推进转型可持续发展”。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万山转型发展作出重要批示。贵州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出台实施意见,支持万山转型发展。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万山区转观念、抓落实,认真贯彻和践行融合共生新发展理念,推进“敢想敢干、真抓实干、主动求变、开拓创新”改革实践,以改革创新推动绿色转型,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了百姓富和生态美的融合共生、共同发展。

绿色优先 老矿区变新城区

悬崖酒店、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玻璃栈道、“那个年代”一条街……走进朱砂古镇,处处皆美景。游客自全国各地而来,漫步其中,流连忘返。

然而,十几年前,这里却是满目疮痍、遍地萧瑟。

朱砂古镇,曾经是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贵州汞矿”。2001年,汞矿关闭后,矿区到处是裸露山体、废弃矿洞,矿渣填满了沟壑。

“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环境治理,万山刻不容缓。2005年起,万山累计投入4亿余元整治污染,改善矿区地貌景观、绿化矿渣裸露区,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11%。

绿色转型,万山势在必行。2015年,万山引进江西吉阳公司,投资20亿元,“变废为宝”将废弃汞矿遗址打造为中国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朱砂古镇。昔日老矿区摇身一变,成为热闹繁华的旅游景区。

同时,万山着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城区新建绿地绿景701.8万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达16平方米;投资3亿元建设仁山文化主题公园;投资8.06亿元对城区木杉河实施景观改造,昔日“臭水沟”变为市民休闲、娱乐、养生胜地。

2017年,万山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

产业融合 绿色崛起增动能

“按目前蔬菜产出情况,预计今年每亩可产黄瓜1.1万余斤、丝瓜1.8万余斤,市场均价每斤1.5元,销售额450万元左右。”近日,在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坝区蔬菜基地里,菜农吴成平给记者算了笔“丰收账”。

今年初,吴成平辞去公司行政工作,在中华山坝区承包300亩大棚,当起“菜老板”。他说:“之所以敢在陌生领域‘冒险’,是觉得万山拥有发展产业的良好前景。”

素来以工业为主的万山,其他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资源枯竭后,百业凋零的万山举步维艰。如何摆脱单一资源依赖,成为万山亟须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万山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利益共同体,为万山绿色转型增添新动能。

工旅融合盘活汞资源工业遗存。通过发掘工业遗存,万山全力将朱砂古镇打造为全国工业文化的精品典范和矿业遗址旅游项目,仅仅两年时间,朱砂古镇先后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品质目的地”“中国最美特色旅游小城”等称号。

农旅融合打造现代农业综合体。2015年5月,在“农业惠民、旅游兴业”发展思路指引下,万山从山东寿光引进九丰公司,打造九丰农业博览园,并在全区大力推广“九丰农业+”大棚蔬菜模式,打造“武陵菜都”。目前,已建成蔬菜基地79个,面积达2.5万亩。

文旅融合推动文旅经济发展。以朱砂文化为魂,万山建“那个年代”一条街,再现历史乡愁;搭朱砂文化宣传展示平台,培育多元文化消费;办朱砂工业产业园,延伸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年产值达6亿元。

产业融合使万山产业蝶变重生。2018年,万山产业结构转变为20:41:39的纺锤状。三产融合共生的产业新业态推动了万山持续深入转型发展。

民生为要 社会转型可持续

“现在住上了小平房,医疗有保障,收入也不少,日子越过越好哩!”说起现在的生活,杨政华感觉很满足。

家住万山区大坪乡苏湾村的杨政华,家人因病相继离世,他也为治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连住房也没有了。

通过结对帮扶干部饶鹏的帮助,杨政华得到危房改造政策支持,住进了小平房。

现在,杨政华不仅有低保金,每年还可获得入股企业分红和村集体经济分红,加上平时打零工挣钱,成功脱了贫。

在万山,如杨政华这样的困难群众顺利脱贫的故事还有很多。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难点是社会转型,痛点是如何让转型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近年来,万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民心、集民智、汇民力。全区民生支出累计达14.33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93.44%。

万山还探索创新“九丰农业+”“龙头企业结对帮扶边远贫困村机制”“‘622’利益联结机制”等脱贫模式,实现贫困户教育医疗保障应享尽享。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医疗事业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社会治理成效显著……转型发展的成效让城乡居民得到实惠,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让一个人掉队。”2019年,万山实现全区7698户25775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

如今的万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陈阳)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