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入住易地扶贫搬迁新房 幸福日子有了盼头

2020年09月15日16:48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搬迁到思南县塘头镇旗山社区的李昌波一家在安置点上建起生活日用品超市,生意红红火火。 梁祖江 摄
搬迁到思南县塘头镇旗山社区的李昌波一家在安置点上建起生活日用品超市,生意红红火火。 梁祖江 摄

“分房当晚就搬进来了!”

“当初我们没有房子,还是旅行结的婚,现在不光是有了新房,靠租门面做生意,日子过得还真不错!”

“搬到这里来,比呆在老家强多了,至少孩子上学读书特别方便!”

“医疗卫生条件也不错!看小病,楼下就是卫生室;治大病,到镇上和县城都不远,交通也十分方便。”

……

庚子年八月,乌江岸畔的思南大地,处处瓜果飘香,正是谷黄稻熟时。沐浴暖暖的阳光,笔者先后走进古镇塘头旗山社区、新城区双塘街道丽景社区、移民重镇三道水乡滨江新街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耳闻目睹了搬迁群众的新生活。

“说实话,开始规划搬迁时,因为范围太广、人数太多,心里还真没底;现在看来,不仅一个不少地搬出来了,而且绝大多数都走上了致富路,当初的担忧是多余的。”面对搬迁群众从曾经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到而今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随行的移民部门负责人心头满是欣喜。

思南易地扶贫搬迁范围究竟有多广?全县28个乡(镇、街道)无一不涉;223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分南北、不论东西、不关远近;70多万人口中,也不嫌老幼、不弃病残。

其搬迁人数又究竟有多多?相关部门的统计是,“十三五”以来,通过奔市区、到县城、上集镇、进社区,思南累计搬迁39431人,其中贫困人口34603人,超“十三五”规划任务141人,非贫困人口4828人。“这真不是一个小数目。全县28个乡(镇、街道)中,有不少总人口都不到3万。也就是说,这几年全县的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足足搬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乡镇。”县生态移民局局长汪元波感慨。

据介绍,为了实现应搬尽搬,确保一户不漏、一个都不少,思南遵循“不通就搬、不搬就通”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坚持走跨区域安置与县内安置相结合的路子,有效解决了“搬得出”的问题。其中,5006户23262人跨县搬迁到万山旺家社区、龙生社区、龙都社区、河坪小区实现远走高飞,生活蝶变。

从天桥乡南山村搬迁到旺家花园的安景绪一家,父子齐创业,建生活用品超市、开理发店,生意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舒心。“老家条件不好,瞌睡都睡不着,现在一觉呼呼睡到天亮!”年前,因制作脱贫攻坚专题片的需要,笔者走进了安景绪家。采访中,说起生活的变迁,全家人一说一个笑,简直乐开了怀。

户户安心,人人舒心。跨区域幸福迁徙之外,思南还在县内12个乡镇和县城科学合理规划13个安置点,累计迎来 3706户16169 人“拈包入住”。

“都说万事开头难,但对于易地扶贫搬迁来说,因为群众大多家庭底子差,文化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也陈旧,如何让他们搬出来了,还能‘稳得住’、‘能致富’,这才是工作的最难之处。”县扶贫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思南着眼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动员全县上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倾心倾情倾力,从规划搬迁到后续扶持,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动,始终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着搬迁群众的“幸福指数”。

拔穷根,留乡愁

“当初做梦都想有一间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现在终于实现了!”在旗山社区,来自塘头镇泗河坝村的李昌波、彭顺琴夫妇说起易地扶贫搬迁,双双不停地夸赞党的政策好。

话出有因。李昌波才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相依为命的他,12岁起便一直离家漂泊在外。因为没有住房,2010年结婚时,婚礼也只得在外旅行举行。又因为没有住房,婚后10多年来,彭顺琴始终没有去过丈夫的老家。

这对年轻可怜的夫妇,却精明能干。搬迁后,即在社区里租用一间门面,建起生活日用品超市。“别看这是小本生意,但通过薄利多销,每日毛收入可上千元,纯利润也有好几百呢!”彭顺琴毫不隐瞒地算起自己不小的收入账。

在旗山社区,不少搬迁群众都像这对夫妇一样,或自主创业,或进厂务工,或到农业园区干农活,纷纷走上致富新路子。“疫情发生后,乡亲们不能外出,我们就组织大家就到大旗上的葡萄园干活,也算是把‘耽误的时间抢了回来’、‘遭受的损失补了回来’。” 社区支书田儒江介绍,“仅疫情防控期间,葡萄园就用工3000多个,相当于30个工人,每人干了100天,累计支付务工报酬30多万元。”

旗山社区安置项目工程于2016年开工建设,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1.5亿元,建筑房屋30栋464套。社区内安置着来自塘头、三道水、文家店等21个乡镇的194户869人。“他们虽然来自四面八方,有远有近,但这里依山傍水,放眼尽是田园风光,又近靠古镇,四处宜农宜商。可以说,搬迁群众生活虽然离开了故土,但乡愁还在。”田儒江说。

穿行社区住宅小区,笔者看到,条条大道平坦宽阔,排排行道树浓荫蔽日,座座洋楼错落有致,洁白的墙壁、青色的屋顶,在阳光下显得分外耀眼。小区近旁,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田畴阡陌,好一派新农村的喜人景象。

该安置点,抢眼的还有“微田园”。该项目紧邻住宅区,占地40余亩,搬迁户通过抽签的方式均分享到60余平方米的菜地,每年只需缴纳50元租金,就能在这里种植瓜果蔬菜,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来自塘头镇红沙村的邱维进就是“微田园”的受益者。时值秋种季节,他的妻子谌夏梅正在辣椒地里挥锄翻土。回家时,还顺手采摘几根杏瓜,晚餐桌上,就有了这盘新鲜的蔬菜。“住在这里,送小孩读书不再寄居,活有干的,菜也可以自己种,不需要花钱买,真是安逸!”说起现在的新生活,谌夏梅满脸堆笑。

笑容的背后,其实暗藏着这位年轻妇女多年的苦楚。邱维进家的老房子,因为婚后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多年来一直不能居住。特别是最近7年,为送小孩读书,谌夏梅一直寄居婆家,甚至再没有回过自己的老家。一段时间,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她曾试图在婆家住房旁边搭一间“偏水”,但终因地处集镇,谁也不得乱搭乱建,其心中的“住房梦”不得不化为泡影。

在思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既解决了居无定所的问题,又实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在传统农耕中记住了乡愁,旗山社区并非个例。据介绍,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中,思南注重规划先行,突出产业导向,哪里有产业就搬迁到哪里,搬迁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

就连搬迁到新城区丽景社区的群众,而今也可以走进肥田沃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春华秋实。通过实行“飞地经济”,社区兴办工会创业园,在附近租地建起200多亩的油牡丹基地。“搬迁群众大多闲不住,都希望到土地里劳作。发展农业产业,既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又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丽景社区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但思飞说。

你发展,我致富

“看似小玩意,工人的月收入也可达3000多元呢!”说话间,“杨老办”执意要出示厂里的工资发放清册。仔细一看,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收入可观的员工还真不少。

眼前的这位“杨老板”,名杨飞,本土本方人,虽年纪轻轻,却多年奔波在外历经磨砺。回乡几年来,他先后已在县内外多地自主创业。瞄准易地扶贫搬迁的机遇,2017年,他又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三道水乡滨江新街建起飞杰玩具加工厂。

20多年前,因为实施乌江梯级开发修建思林电站,一下子成为移民重镇的三道水乡,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点能否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始终是当地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房子全是‘江景房’,根本就不愁分出去!”三道水乡移民站罗亨宇说,共占地17.8亩的三道水乡新街安置点,很快就安置上168户800人,自成集镇热闹繁华一条街,每缝赶集日,但见商铺林立,人潮涌动。

笔者现场看到,该安置点三面环水,前依小学,后靠政府,房舍飞檐翘角,门对青山,下有渔船,江风送爽,环境宜人。“搬迁群众的到来,整个集镇的人气就更旺了,曾经的移民重镇就成了今天的商贸重镇。”乡团委书记刘文彬说。

对于搬迁群众而言,直观感受到的却是自身获得的发展红利与生活便利。从乌江河东到河西,来自三道水乡白杨村的杨朝举是第一个住进新街的搬迁群众。而今,他不仅随时可回老家干好农活,还担任新街组组长、楼长,按月领取不少的一笔补贴。

旺盛的人气孕育商机,剩余的劳力就是市场。杨飞看好商机,搬迁群众则获享就近就业。在飞杰玩具加工厂数十个工人中,来自三道水乡河心村的老人吴文香格外引人注目。她尽管今年64岁了,依然双手不停地忙碌在机床前。

“在这里干活,轻松,又能带好孙孙,儿子就可以在外安心打工了。”吴文香老人说,因为儿媳妇是残疾人,要是还呆在偏远的老家,小孩子们也会跟着大人受苦受罪,永远走不出大山。

从山里走出去的孩子,都格外感念故土。三道水乡“春晖使者”张诚在外创业成功后,回乡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年产值上亿元的“陈薯”红薯分加工厂,让土特产变成“香饽饽”,推动了全县特色产业崛起,更带动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就近就业。

今年36岁的三道水乡河心村胥小艳,因为老家交通不便,孩子上学路途遥远,婚后多年一直在家照顾小孩。搬迁到新街后,她不仅将小孩送进了距新居住地仅一步之遥的三道水小学,还在“陈薯”红薯分加工厂当起管工,拿着管理工资、文凭补贴、绩效奖励,月收入高达4000元左右。“像我这种年轻人,没干过农活,在老家真的是没办法。”胥小艳说。

有人会管理,有人懂技术。来自三道水乡白杨村的青年王小军一家搬迁到新街后,因为母亲身体欠佳,需要照顾,也走进了“陈薯”红薯分加工厂干起机修,月收入也不下3000元。他说:“企业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企业扶助,这是‘双赢’的事情。”

人才荟萃、劳力充足的“陈薯”红薯分加工厂,短短几年已壮大为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市级龙头企业,拥有GMP标准厂房15000平方米,引进国内先进生产加工设备8套,可日加工鲜红薯600吨,生产各类红薯粉丝(条)、粉饼17吨,现已开发产品10多个,形成从红薯选育、种植、淀粉加工、生产粉丝(条、饼)、产品开发、销售、薯渣烘干利用等产业链。其生产的“陈薯”品牌红薯粉,已于2019年被推荐为中国品牌论坛“一县一品”品牌建设发展论坛暨品牌强县经典案例选品。

到目前,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思南“陈薯”带动农户10320多户,其中贫困户3600多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就业56人,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

山乡在发展,城市在变变迁。如今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思南新城区双塘渐成“峡谷造市”大文章,而它注定少不了易地扶贫搬迁这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的丽景社区,正安置着来自全县各地的2000多户8000多搬迁群众。“当初人们总担心江滨小城要发展为中等城市,会缺乏人流,现在大家都住进来了,事实证明一切都是可能的。”但思飞说。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就业,有梦想的人就会有未来。走进双塘新城区,只见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鞋厂、制衣厂、茶叶加工厂等企业接二连三。据丽景社区就业办公司负责人张羽芳介绍,仅社区内,就为搬迁户提供门面13间,同时还在新的农贸市场开发摊位80个。

来自张家寨镇钟山村的文祖虎,在社区内租用门面开起理发店,在自主创业的同时,还一举解决2名青年就业。正忙着为顾客作洗头服务的员工谢小斌说:“当初大家都担心到城里来搞不上路,没想到城里的天地虽然小,但发展的路子确实比农村广多了。”

新市民,新生活

现在是下午五点,丽景社区“四点半”流动课堂里鸦雀无声,学生们正坐在椅子上认真地完成着一天的家庭作业。室内,两名年轻的教师不时走到学生的课桌前,看他们的书写和答题情况,遇到疑问,耐心给予辅导。

这些学生全是搬迁户的子女。他们的爸妈、监护人或不识文化,或到厂里务工去了。在这里,他们就像在家里一样,感受着老师父母一般的温暖和爱意。来自思林乡坝竹村的黄晓芳,长期在外务工,两个小孩只好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管。搬迁到丽景社区后,她家的小孩来到了流动课堂。“在这里我们就放心了,干什么事都安心了。”站在门前透过玻璃窗望去,只见小孩在老师的监管下专心致志写作业,黄晓芳高兴不已。

这里的两名辅导教师,其实就是西部服务志愿者。穿着绿色上衣的名叫陈美璇。据她介绍,自2018年建起流动课堂以来,每天放学后,常有四五十个学生聚集在此学习。特别是寒暑假,社区里的青少年,到此听讲座、搞学习,不再像呆在山里一样整日无所事事,甚至调皮捣蛋,虚度大好时光。“看得出,这些孩子原先大多缺乏监管,特别需要关心和爱。现在我们给予他们的,也正是这一点。”陈美璇坦言。

关心关爱青少年,开设“四点半”流动课堂,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茁壮成才,是思南团县委、县妇联等多部门提供温馨服务,让搬迁群众过上市民新生活的一个缩影。

社区里的“暖心大姐”服务室,一面书有“老板无故扣工资、暖心大姐来帮忙”的大红锦旗,格外引人注目。这面锦旗,是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张明凤送来的。今年国庆期间,在一家厂里务工的她,因请假一事与厂方发生争执,被老板扣出一部分工资。最终,在“暖心大姐”的调解下,他终于如数拿到了自己的全部工钱,维护了自己应有的权利。

所谓的“暖心大姐”,就是县妇联组建的搬迁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员,她们均是能说会道的女同志,也是易地扶贫搬迁户。来自大河坝镇孙岩村的蒙天敏,就是其中一员。别看她干瘦干瘦的,说话做事却“有两刷子”。到目前,经她亲自成功调解的搬迁户矛盾纠纷就有近50起。“只要是社区里有矛盾,特别是夫妻之间吵架,哪怕半夜三更,我们都会出面及时赶到予以劝阻调解。”蒙天敏说。

让别人过得舒心的同时,自己也赶上了好日子,过上了新生活。通过社区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蒙天敏当上社区党委委员,月补贴1200元。她深有感触地说:“孩子们大了,都找到事情干了,老公也在外安心上班,我在社区里有这份事情干,一家人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多年盼望过上的生活。”

在丽景社区,健身室、图书室也是搬迁群众过上市民新生活的鲜明标志。笔者看到,宽敞的健身室里,各类器材一应俱全;明亮的图书室里,高大的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空闲时,能到这里健健身、读读书,和城里人再没什么区别了。”关心过孩子在流动课堂的学习后,黄晓芳又走进了社区的健身室、图书室。

融入城市,改变人生。在广场舞已成时尚的今天,思南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纷纷走向广场,载歌载舞,开启新的生活旅程。华灯初上,丽景社区的广场上就不约而同地聚集了男女老少,他们分列站成一排排,伴随着优美的乐音手舞足蹈,好不快活。

赵相兰是去年6月从孙家坝镇双红村搬来丽景社区的,唱歌跳舞一直都是她的爱好,不仅自己跳,还带着大家一起跳。最近,她又在手机上自学了腰鼓舞,义务带着姐妹们学习,打算在小区农贸市场开业时为大家助兴。“我从来就有这个爱好,特别特别的喜欢跳舞。以前在农村没得这个条件,现在搬到成里来了,条件有了,活得轻松又快活。”跳舞的人群中,搬迁群众昝廷香笑着告诉笔者。

在思南,各安置点相继建立综治中心、警务室、成立社区联防队,按标准配备警力,成为“智能平安小区”。安全饮水到户率、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通讯集中覆盖率、就学就医条件改善率均达100%。特别是改扩建10个医疗卫生项目,并按标准配置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确保了搬迁群众就医“零障碍”。

合理配套建设幼儿园、平价购物超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群团服务站、社区综治中心、残疾人阳光幸福家园、计生连心家园、农贸市场、儿童活动中心等,“一站式”服务让搬迁群众当上新市民,圆了“出山梦”。

“零就业”成历史,“致富歌”唱起来。2017年以来,思南累计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5400余人次。与此同时,通过引进扶贫车间8家、依托带贫企业50余家、开发公益性岗位300多名、东西部协作劳务输出等方式为搬迁群众就业提供保障,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就业。

新环境,新生活。安稳幸福的日子里,也激发出搬迁户们的感恩之心。廉价租到门面开起理发店的文祖虎,每月义务为社区里六十岁以上老人理一次发,残疾人也在此可随时享受免费服务。他的初心是:“好日子都是党的好政策给的。如果住在偏远的农村,我们哪能过得这样幸福?”

曾经“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而今拔掉穷根幸福来。易地扶贫搬迁,思南脱贫攻坚的有效路子,贫困群众的人生福祉,正展现在新时代的多彩画卷上。(梁祖江)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