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小明
日前,贵州出台《贵州省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2022年,实现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路长制”100%全覆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100%纳入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农村公路列养率100%。
推行“路长制”,不仅让原本无人维护的农村公路有了管路人,也使得农村公路在使用年限、行车安全得到改善。同时我省鼓励家庭承包农村公路的日常养护,这也为公路沿线困难群众提供了新岗位。
农村公路有了养路钱
曾经在贵州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年年五谷丰,就是路不通;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而如今,在贵州,新建成的农村公路犹如飞舞的彩带串起了贵州的村村寨寨。
2017年底,贵州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2019年6月,贵州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100%通硬化路。
可以看到,贵州农村公路在近几年得到长足发展,然而公路是“三分建,七分养”。修路难,路修好后的管养更难,如何管养好农村公路,成为修路后重要内容,而养护资金则是首要考虑问题。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主要分为日常养护资金和养护工程资金。我省在2007年出台的《贵州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养护工程资金按照县道7000、乡道3500、村道1000标准,每年可筹集养护工程资金3.4亿元;日常养护资金按照县道油路6000元/公里/年、县道泥路2000元/公里/年、乡道油路3000元/公里/年、乡道泥路1000元/公里/年、村道600元/公里/年的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筹集,每年可筹集修养护资金约4亿元。
而在今年,我省出台的《贵州省全面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农村公路养护工程资金由成品油税费改革新增收入替代原公路养路费部分中,80%用于普通公路养护且不得用于公路新建,15%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
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为省、市、县三级财政资金负责筹集,资金标准不得低于:县道每年每公里10000元、乡道每年每公里50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000元。从2021年起,省、市、县三级财政按5:2:3比例做好资金安排。通组公路养护资金标准为每年每公里1500元。
截至2019年底,贵州农村公路里程达17.14万公里,据省公路局测算,按照新办法,每年可凑集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资金为8.66亿元,通组公路养护资金为1.18亿元。从2021年开始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将得到逐步破解。
条条道路有了管路人
“我们组共有三名养护员,负责6.5公里通组路的日常管护以及路面保洁工作,每人一年能挣6000元,大大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兴义市七舍镇革上村峰岩组村民陈志红感慨,养护自己家门前的路,养护员比谁都上心。
据了解,兴义市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修好后,在各个乡镇成立农村“组组通”公路养护合作社,建立通组路“分片包干、路长负责”的管养模式,吸纳沿线群众特别是贫困户作为社员,负责各辖区内农村公路、通组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陈志红便在那时成为革上村的路长。
2017年,石阡县开始试点探索农村公路“路长制”,将把县域内县、乡、村道纳入了“路长制”的重要内容,由县级党委政府、乡(镇)党政负责人和村支两委负责人分别承担县、乡、村三级路长。
路长在做好日常保洁的前提下,会定期对路域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公路沿线堆放料、向路面排水排污、擅自设置广告牌、指路牌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保护路产路权。
据试点效果来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升,道路交通事故明显下降,石阡县“路长制”得到了交通运输部肯定,并于2018年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同时,我省在“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中,鼓励县级人民政府全面推广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截至目前我省已创建“四好农村路”33个示范县和今年拟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5个县(市、区)均推广了路长制。
困难群众有了新岗位
“老明,你要去上工啊!”
“要去,最近雨水多,路上情况复杂,得经常看看。”看到驻村干部走过来,潘老明停下来认真地说。
50岁的潘老明是从江县斗里镇台里村村民,过去因为家庭经济不宽裕,又爱喝酒,一直单身,2017年他被定为贫困户。
2019年,村里设置一批公益岗位,包括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护河员等4个工种,就业人员以村里建档立卡户和家庭困难户为主,每月给予600元的工资,50岁的潘老明就成为其中一员。
有了新岗位,潘老明的“精神头”也大不一样。起初他很不适应,觉得是脏活、累活、丢脸,不愿意干,后来听到村里人夸赞他,也就越干越上心。
潘老明的现象并不是特例,省交通运输厅在全省“9+3”县区推广农村公路养护模式,新增开发农村公路养护就业援助岗位万余个,每人每月补助600元,推动建立农村公路养护与贫困群众利益连接机制,同步实现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有效增收、稳定脱贫和公路养护增效。
公路更畅通、行车更安全、通行更舒适、路容更优美,随着公路“颜值”不断升级,给乡村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来了、项目多了、来旅游的人流量大了,带动了沿线乡村民宿、农家乐、餐饮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