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新蒲:探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路径

2020年06月23日15:03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碧水蓝天美如画(新舟镇沙滩村)。 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人民网遵义6月23日电(龙章榆)“村里劳动力近几年返乡创业就业每年增加”“办公室的纠纷矛盾调解数量,从前几乎一天一件,如今基本没有了”……6月下旬,来自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田间地头的回答让人惊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关键时期,脱贫可持续性如何保障?衔接机制如何通畅?内生动力如何激发?记者在新蒲新区进行实地探访。

槐安村的惠人生态农业基地里迎来丰收。龙章榆 摄

以“精细化”思维推动农业“提质”

当前,新蒲新区新舟镇槐安村惠人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的负责人张仁惠忙个不停:发往4个省外地区和2个外市的蔬果包裹等着包装运输;从市里专门开车过来买菜的顾客开始上门“挑货”;微信里,还有不时询问货量的客人。“基本供不应求。”他说。

350亩地零星种着各类果树,养着100多头猪还有200只鸡,从规模上看,基地不算不大;在价格上,各类产品平均高出市场价格两成以上,看起来并不优惠;另外,基地离市区几十公里,产地距离也不占优。攀谈之间,记者越发疑问:各项条件似乎都不占优,农产品为何如此走俏?

“做精品!”张仁惠回答。张仁惠曾是遵义市质监局的老局长,4年前退休后,以惠及当地百姓的想法,扎根村里,专心“捣鼓”农业。职业使然,张仁惠坚持绿色“精品”路线:精选好品种、严禁化肥与农药残留、坚持每件产品送检。规模不大,但产值是普通农业3倍以上。价格不低,但各项绿色指标“赋能”食品性价比超高。他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好品质换好口碑,这才有了这番火爆。”

张仁惠在清点即将发货的农产品。龙章榆 摄

产业火爆,仅是一面。另一面,园区产业用地、用工等已带动群众100多户贫困群众;接待各类前来考察人次20多批;村里五5户村民按着此类模式发展。更让人惊喜的是,当地出现了劳动力回流,槐安村村主任娄雪涛说,近几年来,村民集体收入翻了三3倍,村里每年外出务工人员减少了近三分之一。“曾经农业产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后劲乏力,如今农村人、资金、物流随着产业都活了起来。”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而农业是农村地区的基础产业。当前,消费升级,绿色、优质中高端农产品需求被激活,农业产业必须做精作优。探索了4年的老张得出结论:“深度挖掘农产品的价值,搞农业是有出路的!”

深度挖掘农产品价值,从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经营转、从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这正是新蒲新区推动产业兴旺激活乡村人、产品、资金、等要素流动的思路。

发挥优势,虾子镇培育辣椒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打造全球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和全国重要的期货交易市场,光辣椒产业就辐射全区3.3万户10万余人;深挖潜力,对照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全区发展500亩以上坝区9个,茶叶、果蔬、中草药……涉及带动农户4188户1.6万余人。农业“提质”,越来越多群众感受到,种地也有奔头。

虾子镇兰坪村。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传统文化里找社会治理创新“钥匙”

修通到家门口的硬化路,要过别家田地,自己希望占了多少,补偿多少。可被占地的老乡又觉得:马路过了地里,整块田都不好种,应该整块地都补偿。去年9月,沙滩村共和组的老潘家和老王家就因修路这事闹了别扭。

正在地里争执不休时,沙滩村负责调解的工作人员李方带着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乡贤”王本贵主动提供调解“服务”:一边村干部作普法讲政策,一边老乡贤摆道理举案例。一来一回下来,双方坐下来都服了气,按照政策标准,老潘家按占用的实际面积一次性给老王家赔偿26000元。事后回访,双方和好如初。

乡贤参与调解的这起成功案例,是沙滩村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沙滩村是贵州“沙滩文化”的发源地。晚清后的100多年间,沙滩走出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几十位著名文人学者、两位外交官和大批有作为的官吏,学术成就影响深远。抗战时,浙大学者研究这一文化现象,称为"沙滩文化"。

美丽乡村,产业兴旺(喇叭镇龙堰村)。新蒲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地重学、崇才风气盛行为契机,沙滩村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社会治理中,通过发掘、培育一批懂理、识文、明法的乡贤,“挂职”到村服务中心,制定村规民约、进行人居环境环境整治动员、策划组织系列活动,破解乡村治理杂、难、多问题。沙滩村第一书记文发忠总结,基层乡土文化有其规律。因此,本土乡贤在本土环境下参与社会治理更得心应手。

除去社会治理,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对文明乡风打造也有奇效。依托沙滩文化,沙滩村结合开展“党建引领+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沙滩文化进课堂;搭建乡村大舞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立运营村史馆……系列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沙滩文化精神、沙滩家风家训结合,送进村到组。

如今,沙滩村文明乡风得到各界认可,先进集体、星级示范点、优秀组织……在沙滩村村委会,不同名目的奖章荣誉挂满墙壁。

“刚到村里工作时,办公室的纠纷矛盾调解数量几乎一天一件,如今基本没有,变化实实在在。”文发忠感慨: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中,立足本土的传统文化在破解基层治理困境、引领农村风俗风气中大有作为。

以集中托养模式兜住最突出民生短板

见到有人前来看望,47岁的赵廷用用力张着嘴巴,努力向大家憋出一声“谢谢”。30多年前,赵廷用脑炎导致脑部受损,除了意识正常,吃饭、洗漱等基本生活已不能自理。

从那以后,照顾重任落在弟弟赵小毛肩上。几十年来,弟弟赵小毛一边支撑自己家庭,一边照顾哥哥吃喝拉撒,精神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使一家人陷入贫困,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沙滩村活动室里悬挂的乡贤榜。龙章榆 摄

在调研中,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新蒲新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全力保障贫困家庭残疾人失能人员生活正常,使其家庭成员释放劳动力,新蒲新区在全市率先建立公益托养中心,开展了破解探索。

2019年,新蒲新区在喇叭镇建立集中托养中心,赵廷用搬到中心里。腾下精力,赵小毛放开手到镇政府里的食堂工作,业余时间,自己的干货店也能打理。“每月拿到手的就接近4000元,现在发展的信心足多了。”他说。

家属放心,失能人员更舒心。走进托管中心,房间里电视、空调、衣柜、卫生间配套齐全,护理室、医疗室、保健室等功能区应有尽有。走廊上,管护人员在给大家进行恢复锻炼,折纸鹤、拍手舞……院子里不时有笑声传出。

在喇叭镇集中托养中心,管护人员正在帮助失能人员做恢复锻炼。龙章榆 摄

据托管中心院长马建娥介绍,目前,托养中心入住人员25人,以“帮助能动、促进就业、解放家庭、融入社会”的服务宗旨,托管中心每天会对托管人员进行一套流程化服务:从基本的吃喝拉撒,到细致的洁齿剃须,再到额外的康复训练。“整个流程下来不少于30项服务。”

以往对失能人员家庭的照顾,更侧重于补贴,这对整个家庭状况的改善水平,其实有限。新蒲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当前,区里财政前期投入改造资金近300万元,目前每月支付第三方运营7万多元。通过小投入,对失能人员进行公益托养,实现家庭、个人、社会三方收益,有助于彻底解决这一乡村振兴“拖后腿”难题。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