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

2020年06月22日09:35  来源:贵州日报
 

当熟悉的东西慢慢消散,人们总会想方设法留下一些回忆,或写诗、或作曲、或篆刻、或雕塑……老翁苗寨的服饰,也承载着这样的记忆功能。

老翁苗寨,坐落在纳雍县张家湾镇大山深处的老翁村,有81户398人,他们服饰图案元素丰富,基础花纹就有圆形、半圆形、葫芦形等,每种图案代表着不同的意义。

长久以来,生活在这里的苗家儿女,遇到有纪念意义的事情,都会先记录到随手采摘的叶片上,再织成图案,绣在服装上。这些事情以图案和衣服为载体,祖祖辈辈地流传下去,因此,这里的服饰也被称为“无字史书”。

“你一看我家的衣服图案,就知道我家的历史了。”老翁村驻村第一书记朱华笑着说,其祖上于清朝年间跨越黄河迁徙到老翁苗寨,因此,他家服饰上的图案主要由横条和方块组成,横条代表黄河,方块代表家乡的田。“同样,每一套衣服,都记载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年代久远,甚至可以追溯到村寨的起源。”朱华说。

作为“无字史书”,这些服饰制作可不简单。

85岁的郭太文告诉记者,麻布是制作苗族服饰的重要材料。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有麻。7月份收完麻皮后,大家将麻皮晒干,割成条,搓成丝,然后用织布机把丝织成布。但这时,织出来的布是白色的。要到山上找蓝色的植物,烧成灰,放到水中,泡七八天,水变成蓝色便成了染料。将白布放入染料中,浸泡几个小时后捞出来,拧干,再浸入水中,再拧干,如此反复10余次,白布就变成了蓝布。蓝布经过蜡染以及一针一线的刺绣,就成了苗族服饰。

文化重在传承,也重在创新。现在,老翁苗寨不少村民经营起了苗族服饰,在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服装的色彩、款型等进行改良,大大拓宽了市场销路,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周恩宇)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