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顺所把村:建起“家庭工厂” 实现“居家脱贫”

王秀芳

2020年06月19日11:07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工作中的王仕兰老人。王秀芳 摄

走进长顺县所把村村委会,远远看见一位老人正坐在扶贫微工厂的门口忙碌着。走近细看,只见老人两手各拿一个零件,借着太阳光,她快速将其穿在一起,并整齐摆放在布条上,待达到一定数量后,再仔细捆扎起来。

“一捆96支,收购价6角钱,我每月最少能挣600元。”老人说,自己名叫王仕兰,今年已经76岁,之所以选择继续做工,是想靠自己的双手为并不富裕的家庭出一份力。

2019年,王仕兰老人的儿子突发脑溢血,巨额医药费让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要强的她总想做点什么,但苦于没有出路。

改变,来自于云岩区对长寨街道的对口帮扶。2019年6月,在长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所把村运用云岩区12.5万元帮扶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扶贫模式,购进工业缝纫机设备50台,并通过村集体合作社与黔南海枫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雨伞零配件组装代加工项目。

所把村脱贫攻坚队队员赖诗江介绍,该项目采取“村委会+企业+贫困户”运作模式,由村委会委托企业进行经营管理,企业与7户贫困户签订为期三年的扶持协议,并按照项目投入资金的5%、6%、7%逐年给贫困户分红。另外,为确保群众收入稳定,原材料和技术均由公司提供,待零部件所有工序完成后,再由公司统一收购。

“与别的扶贫车间不同,所把村的工厂都建在百姓家里,我们称之为‘家庭工厂’。”赖诗江坦言,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为方便随时做工,村委会特按照就近原则,将50台缝纫机设备分成数组,建成一个个“家庭工厂”。“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村民在路上的时间,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竞争的平台,更有助于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挂线、串螺丝、加固……一个完整的雨伞骨架有多道制作工序,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目前,所把村雨伞加工项目已带动7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王仕兰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钱虽然不多,但有总比没有好。”王仕兰说,自己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从没想过能在家门口挣钱。

王仕兰老人做好的半成品。王秀芳 摄

与王仕兰不同,今年39岁的杨秋满是一名留守妇女。尽管家里种着几亩地,但种地的收入毕竟有限,且农闲时节又无事可做,她只能干着急。

2019年8月,杨秋满选择到村里的雨伞加工厂做工。现在,她已熟练掌握各种加工工序,每月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农忙时节种地,闲暇之余做工,啥都不耽误。”杨秋满笑着说,自己还要更努力,争取早日过上好日子。

“从最初的3户发展到目前的38户来看,‘家庭工厂’给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赖诗江看来,将扶贫车间建在家门口,可有效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进而激发群众参与脱贫的内生动力,不断巩固脱贫成果。

如今,所把村很多村民都拥有了双重身份——农忙时节,他们是操持田土的农民;闲暇之余,他们便成为加工雨伞骨架的工人。“村民们正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赖诗江说。

(责编:陈晶晶、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