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变农业产业园 年产值过千万元

——看毕节七星关区如何合理利用山地资源让土地生金

2020年06月17日09:00  来源:贵州日报
 

这几天,七星关区鸭池镇王家湾社区支部书记邓勇一直在荒山上忙碌着,“我们在这里建了食用菌大棚、生猪养殖场、黄豆加工厂、草莓基地等,不久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农业孵化园。”

王家湾社区可用耕地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利用率低。2017年,鸭池镇提出因地制宜,依托区位优势在王家湾社区打造一个农业产业孵化园。年底,一条长1.4公里、宽6.5米的水泥路自山底蜿蜒至山顶,打通了产业路。

2018年,村党支部牵头,8名能人领办,156户村民以土地、现金等入股成立了王家湾汇鑫源经果林专业合作社。

山顶5个温控钢架结构大棚已经建完,放着一排排的菌棒。“大棚按照年产30万棒标准修建,目前已培育出5万棒,由于气候条件好,大棚温湿度智能可控,我们每个菌棒可培育出2斤香菇,按照市场价5.5元计算,年产值可超过300万元,我们还在修建冷库。”邓勇说。

“食用菌基地建设之初我就在里面务工,从给大棚平地、架钢管、盖外膜到参与基地管护,已收入2万多元。”王家湾社区村民徐顺宝高兴地说,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听说家乡发展食用菌产业,纷纷返乡,就近务工赚钱。

47岁的村民徐顺宝在荒山上有10多亩地,过去种植传统农作物产量不高,经济效益差,得知可以流转土地后,他积极响应。“没想到社区牵头发展产业发展得这么好。”徐顺宝说。

王家湾专业合作社以“保底收入+代经营”模式,从农户手中流转500亩土地,农户以土地入股,每亩每年保底400元收益,再由合作社聘请专人管理经营,农户和村党支部共同监督,收益后按比例进行分红,将纯收入的5%作为未脱贫农户分红,每年递增1%。

“按照这样的模式,既保障了农户收入又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还增加了合作社的收益,在保障了贫困户收入的同时,还让他们学到了种植技术。”邓勇介绍,全村50户贫困户都在合作社务工,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在食用菌大棚旁,为草莓种植基地“定制”的土壤已经就位,占地10亩的基地即将投入使用。

“我们基地气候没问题,就是土壤贫瘠,所以我们找到技术人员从其他地方运来土壤,目前土地都已经平整完毕,7月就能进苗开始种植,预计明年1月就可采摘,年收益预计达5万元。”邓勇说。

此外,合作社还计划在8月投资30万元,用于购进鸡苗和建设鸡舍,预计年末出栏肉鸡10万羽,年产值预计能达到100万元。合作社投资100余万元的农家休闲山庄项目已启动建设,预计下半年可营业。

“到年底,我们这个农业产业孵化园就基本完成建设,所有项目都能正常运行,届时,这座荒山将变成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园,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鸭池镇党委书记谢永贵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夏民)

(责编:吴锋(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