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杨唯
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清镇)职教城时指出:“学生时代是美好的,同学们在这里积蓄奋发力量,每一寸光阴都很宝贵。各行各业需要大批科技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大家要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
如今,5年时间匆匆而过,贵州(清镇)职教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按照建设“教城互动、产教互动、职教改革、技能培训的引领区、创新区、示范区”的目标,集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各级之力齐心打造“职教航母”,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学子汇聚于此,积累知识、拓展技能,又将从这里走向企业车间,走向建设工地,走向万千工作岗位。
白天上课,晚上自习,隔周实训……从2018年秋季到2020年夏季,陆耀文的校园生活过得非常充实。他家住三都自治县中和镇务朝村,是当地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3年前,他被清镇职教城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录取,成为该校“三都水族中天精准脱贫订单班”的一名学生,不仅学费全免,每个月还有600元的生活补助。临近毕业,他跟很多“订单班”的同学一样,即将到与学校合作的订单企业就业,实现了“毕业即上岗”的目标。
“中职3年我学到很多很实用的技能。现在,家里的电路、电器出了问题,我一个人就能搞定。”家住威宁自治县石门乡的王超,毕业于清镇职教城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现为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汽修专业。回想起自己的就读时光,小伙子脸上满是笑容:“赶上这个时代,是我的幸运。如果当初没来这里读书,这会儿或像父辈一样务农,或是外出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绝不会像现在这样有一技傍身,更别提有信心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
今天的莘莘学子是明天的中坚力量。近年来,职教城内多所高职院校在实现高就业率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高品质就业培养模式,通过构建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位一体的“三赢”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现代学徒制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既“接地气”又“高大上”。
数据显示,职教城各职业院校专业涵盖一二三产共324个,200余家省内外企业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合作共建”等方式与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年均为我省各产业园区和企业培养输送技能人才3万余人,高品质就业率逐年上升。
当前,在各院校建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之上,职教城配套建设的公共实训中心已基本完成建设。公共实训中心设有现代装备制造实训区、技能大赛竞技区、大数据实训区、就业培训与技能鉴定区、旅游文化与艺术实训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区域,建成投用后不仅能完善实训功能,还能推动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发展,更能推动面向社会服务,引领贵州职业教育走向新高度。
职教城以河为界,东部为时光校区,西部为乡愁校区。规模总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入驻职业院校20所。经多年建设,职教城时光校区基本建成,乡愁校区初具规模,入驻的19所职业院校中已建成办学14所,在校师生12万余人,较2015年增长118%;职教城院校及配套基础设施累计投入约232亿元,其中,院校建设完成投资约80亿元,较2015年增长95%;建成和在建校舍面积340余万平方米,较2015年增长117%;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投入约152亿元,较2015年增长130%。
夏雨初歇,勾画时光与乡愁,东西轮廓愈见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