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左德朝,今年56岁,是水城县比德镇中心学校的一名工作人员。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比德人,我以曾经“老校长”的身份见证了比德教育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5年,我从原水城特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当时的比德区青山小学任教师,当时只有8个老师,却有200多名学生。1987年,由于工作努力,我有幸担任校长,一干就是8年。
我担任青山小学校长时,教学环境非常艰苦,门窗基本上都是烂的,每到雨季,就是我最担心的时候,因为曾发生过泥石流冲进教室的事,幸好师生没有受伤。
当时师资力量匮乏,我当校长的时候,还要“兼职”上一个年级的语文课。尽管辛苦,但老师们都很负责,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改作业,其余时间不是写教案就是备课。学生们学习劲头很足,我记得当时比德区有30多所小学,而我们的青山小学,在每年五年级全区统考中,连续几年成绩都名列前茅。
1995年,我调到了比德镇的教育辅导站工作;2003年,到两基攻坚办公室工作;2009年,我开始担任比德镇中心学校的校长,一直干到了2018年。
比德教育环境的明显好转是从2003年开始,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条件改善、师资力量增强。
现在,除了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大幅提升,软件设施也越来越完善,我们的乡村学校慢慢也开始有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室、化学实验室……这是我当小学校长时,想都不敢想的。
因教育、更灿烂。从教几十年,我亲眼见证了许多因教育而改变命运的家庭,也真切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深远影响。
去年,我们比德考上大学的就有96个,其中有一个还考上了北大。目前,在读的大学生有300多个。
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治本之策,是顺利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前提条件。
我鼓励学生们,要想去看更多外面的风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时至今日,我始终认为,读书是目前脱贫最有效的出路之一。(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刘定珲 屠琪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