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彭芳蓉 图 受访者提供
杨宛,作家、贵州商学院文化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
“亲爱的同学们:新春好!我是杨宛,你们的大学语文老师……”2020年2月22日,一个与“爱”谐音的日子,杨宛坐在书桌前,在电脑上写下一封信。这封信的收件人是223名与她素未谋面的学生,如果不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两天后,她原本能和贵州商学院旅游学院这群学生在大学语文课堂互相说一句“你好”。
一个月后,杨老师的微信朋友圈,开始频繁更新一些与春天有关的诗文和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略显生涩,图片也谈不上专业,奇妙的是,她的不少朋友都成了这些诗与图的“粉丝”,还时不时地“催更”。“你的学生好诗意!”一文友评价道。
这些图片和文字是杨老师学生的网课作业,如今已收到140多件。网课,从完全陌生到学会运用,再到完全融入自己的教学方法,杨宛在这个“看不见的课堂”上,交给学生们打开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另一把钥匙,而学生们则以图文中的140多个不重样的春天回赠她。
这一切对我来说很陌生
疫情的影响,让人们的生活改变了轨迹。留在家上网课的学生,反而因为困守家中看到了与过去不同的春天,在一周一次的语文课中,学生们发现语言之美,也获得了观察生活的另一种角度。
这网课开展得其实并不容易,毕竟对于习惯了面对面教学的老师和学生,网课这种看不见对方的形式,无形中拉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很可能难以集中精神。
网课开始推行时,网络上出现了不少调侃段子,也有亲友向杨老师“泼冷水”:“网课看不见对方,你甚至不知道学生会不会打完卡之后就溜了!”面对种种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情况,杨老师心情其实很复杂:“我教书这么多年,却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教学方式,网课平台怎么用?网络教学该怎么调整方法?这些对我来说都很陌生。”
后来,杨老师成了网络平台使用培训上提问最积极的人,这个无法和学生当堂交流的“虚拟课堂”,搞得她有些晕头转向。
“网课如果仅仅停留于网上教学,不管是直播还是其他形式,其效果都只是差强人意,须得教师经过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再辅以线下走心的作业和讲评,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综合教学效果。”她思考良久,决定先写一封信,作为与学生们的“见面礼”。
或许是这封信起了作用,虽然隔着屏幕,学生们却对这位未曾见过面的老师产生了熟悉感,之后的教学,自然也顺利得多。
语文会陪伴你一生
疫情期间,“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这两句话在网络上引起了热烈讨论,杨老师利用这一热点切入,开始了她的第一次网课——让大家一起探讨“什么是语文”。
“不少学生非常理性,他们认为虽然‘山川异域 风月同天’很优美,但更适用于朋友之间,而‘武汉加油’也并非没有典故。”学生们对热点的兴趣颇高,想法也有不少,杨老师的第一次网课就有了收获。“语文和文学不完全一样,你可能不会从事文学工作,但语文却会陪伴你一生。我也是普通话测评员,所以一开始,我会从文字的美、音韵的美等方面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讨论和比较,大家达成一种共识:汉语词汇丰富、音韵优美,我们能用这样的母语,是值得骄傲的事。”
“什么是语文”这个话题,有210人参与了讨论,学生们的用心,给了杨老师足够的信心。之后,她又在后来的课程中陆续布置了“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请您荐诗)”“共建精神补给站(推选先贤的至理名言)”等话题,学生们的热情日益高涨。
杨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最能体现汉语音韵之美的《诗经》和《楚辞》,通过朗诵、释义,以及结合现实生活场景的解读,经过近一个月的教学,学生们对语文也有了“感觉”。
“请用诗意的眼光重新去观照你的生活,从司空见惯中发现新意和亮点,从平凡琐碎中见出温暖和美好。”在一次讲完楚辞《山鬼》的网课后,她给学生们定了题目——“这个春天值得记忆”,要求学生们用文字和摄影图片,记录这个春天的所见所思所行所感。
这一次,她收获了不少惊喜。
学会发现自然与生命的不同
天气逐渐转暖,阳光穿过窗户洒向书桌,告知春天已进入最生机勃发的阶段。
题目发布之后,学生们的作品也陆续发回,受疫情之困,只能在小区里找找春之痕迹的杨老师,从学生们的图片和文字中,看到了140多个不一样的春天。
光是花就有许多种:明亮的油菜花,鲜艳的映山红,清婉的梨花,柔媚的樱花……看完学习平台上百花争艳的春天,学生们又分享了这个春天里最鲜活的生活:有人在赶采明前茶,有人摘到一捧小草莓,有人在放牛时摘一朵小花戴在耳边,有人呼朋引伴去山上游玩……
一个学生发了一张天台上一只小狗对着几张空椅子晒太阳的照片,杨老师点评:“如果椅子上坐着人会更有趣。”学生立刻回复:“大家都去田里抓鱼了!”虽然没来得及再拍到抓鱼的照片,最后却有另一个学生奉上一张家里做鱼的图,从互动到照片,鲜活生动,全是生活的滋味。
作品越来越多,杨老师听到的故事也越来越多:有同学为了拍到好的图片,一整天都在仰望天空;有女同学独自带着家里的狗,爬到山顶一路寻找好风景,把头发都挂花了……“可能每个同学都有他特别的故事,正好可以作为下一次作文题目——‘图片背后的故事’,或者是,‘寻找春天的路上’。”如此一来,杨宛的每一项作业之间都有了相承关系,讨论和训练构建就更为系统、科学,她一套网课教学方法已在实践中逐步成型。
“我之所以对旅游学院的同学如此上心,是基于他们未来或将从事旅游行业,而旅游又是贵州主打名片。所以我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懂得用他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文字和语言去表现美,同时能够有能力去传播美,成为贵州形象的合格代言人。”对于旅游学院的学生而言,发现美也是一种必备能力,她希望用这种“走心”的方式给他们提供一种角度。
现在,杨老师平均每天会发一条学生笔下和镜头里的春天,学校也与她沟通,计划将部分作品在学校官方微信号等平台进行展示。如今,“让诗心照亮生活,这个春天值得记忆”或许已不单是一个话题,其背后还承载了特殊时期、特殊教学方式之下,一个教师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