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同声建言:

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青少年的生命根基

2020年05月29日10:55  来源: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周韵曦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堪称一部生动的爱党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爱国情感也由此成为疫情期间广大人民的共情。然而,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离不开持续不断的灌输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开一堂爱国主义、民族和国家危难教育的公开课

“在与疫情的斗争中,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认为,“当前我们最大的短板和弱项,是在深层次上对文化的自知与自信问题。”

如何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文化精神浸润心灵,铺染青少年的生命底色?杨朝明建议,可利用学生停课不停学之机,在全国范围为学生上一堂电视公开课,进行一场爱国主义、民族和国家危难教育。“要利用疫情带来的思想冲击,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增强国家意识,强化民族精神,汇聚起亿万中华儿女的磅礴之力。”杨朝明说。

在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我深感责任重大。”全国人大代表、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说。

刘发英表示,目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长期性和实效性仍待加强,在系统谋划上存在短板,“难在经常、贵在日常”尚有差距。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仍待加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业务水平尚待提高。

为此她建议,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从校园文化建设到环境氛围营造,都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全方位,把爱国和爱校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要加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比重,切实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让幼儿从爱家庭、爱家人到爱家乡、爱祖国

“学龄前儿童处于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对学龄前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幼儿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了让爱国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今年两会期间,民革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展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提案》。

提案认为,当前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一是灌输式说教多,体验式感知少。二是应景式活动多,渗透式养成少。三是传统教育内容多,时新教育内容少。四是园内教育多,家庭、社会配合少。

提案建议,应把握教育规律,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确定教育主题,在各年龄班进行不同层次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按照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教育逻辑,让幼儿从爱家庭、爱家人到爱家乡、爱祖国。注重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幼儿园环境创设融合在一起,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空间的扩展和外延。同时,开发适合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精品读本、绘本。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新媒体平台,如借助“学习强国”平台拓展教育资源等方式,为学龄前儿童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载体,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趣,陶冶儿童的爱国情感。开展亲子主题活动时,调动家长主动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大力突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促使浓郁的爱国主义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进幼儿园、家庭、社区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