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引发代表委员的高度赞同。大家在审议讨论时表示,发行特别国债是对冲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力举措,不仅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水平,而且将成为保市场主体、促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希望这笔钱能够用在困难最大最急需的地方。
据了解,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发行特别国债。此次抗疫特别国债,与用于补充国家财政资金、弥补赤字的一般国债不同,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由中央财政统一发行的特殊国债,不计入财政赤字,纳入国债余额限额,收支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
针对国家此次采用的扩大债务规模和赤字等政策工具,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认为,扩大内需、激发市场活力,结构性财政政策比总量性货币政策效果更明显。“这些政策各有侧重、协调配合、综合发力,可有效对冲疫情造成的财政减收增支影响,支持补短板、惠民生、促消费、扩内需。”
关于抗疫特别国债的使用,据财政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的《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地方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并预留部分资金用于地方解决基层特殊困难。同时,要加强抗疫特别国债与其他财政资金的统筹衔接,增强地方资金使用自主权。
在筹集方面,此次抗疫特别国债与中央国债统筹发行,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本金由中央财政偿还3000亿元,地方财政偿还7000亿元。在规模和期限上,此次抗疫特别国债发行规模为1万亿元,发行期限以10年期为主。
当谈及如何用好这笔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抗疫特别国债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对资金的使用要有轻重缓急的排序,必须整体考虑、统筹安排,首先考虑用在困难最大的地方。“基层对这笔钱充满期待,必须强化其公共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不能只考虑眼前,不能干那些按下葫芦浮起瓢的事情,要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