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刻也不能耽误。在这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歼灭战”中,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推进乡村治理振兴,帮助村民安居乐业,驻村书记、基层干部、脱贫带头人等扎根农村,和群众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决战决胜之年,人民网贵州频道推出“决胜之年·脱贫带头人”系列报道,聚焦驻村干部的奋斗故事,记录脱贫攻坚的坚实足迹,展示各地脱贫攻坚成果。
“要借煤油灯,就到竹元村。”水电路不通,基础设施差,曾是当地难以言说的“痛”。在黔北群山的环抱中,有一个叫竹元的小村庄,5年前曾被称为“高原孤岛”,是省级一类深度贫困村。5年后,竹元村的贫困发生率从8.2%降至0%,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竹元村之变,与当地干部群众穷则思变的意识密切相关,更离不开一位驻村干部的坚守与努力,她就是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的贵州遵义市纪委监委驻汇川区芝麻镇竹元村第一书记谢佳清。谢佳清常年奔走在脱贫攻坚一线,走遍了竹元村的乡村院落、沟沟坎坎,与群众交心,感受很深,“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咱得好好干!”
谢佳清(右一)走访农户倾听意见。胡志刚 摄
选择
要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
2015年7月,谢佳清被选派到芝麻镇新民村进行定点帮扶,7个多月时间,新民村成功摘帽出列。按照原定计划,谢佳清回到当时的工作岗位后,有机会参与遴选员额制检察官。
“谢佳清做群众工作很有经验,一定要想办法把她留下!”看到新民村的帮扶成绩,芝麻镇的领导希望谢佳清能够留下来,并且征求她的意见,问她能否到更贫困的竹元村接着干?
竹元村是汇川区最偏远的村落,山高坡陡,沟谷纵横。三山夹两沟的地势条件,让这里成了一座“高原孤岛”。 谢佳清对竹元村早有了解,内心犹豫不定:“去竹元,除了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外,还可能错过员额制检察官的遴选,究竟怎么选?”
思考了一段时间,谢佳清下定决心,“还是去竹元看看吧”。
“从汇川区政府到芝麻镇只需不到2个小时的车程,然而从芝麻镇到竹元村却要走3个多小时,坑坑洼洼、弯弯曲曲的山路,十分危险。”路上,谢佳清的第一感受是“出行难”。
一路颠簸,总算到了村里,可这里简直出乎谢佳清的预料:“路边的村民好奇地打量着外来的人和车,村里的厕所实在是脏得无处落脚,吃饭时能听到阁楼里老鼠的吱吱声……”。尽管出发前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看到村子里的一切,谢佳清还是打了“退堂鼓”。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在这个地方工作,我能待多久?如果我只是来看一趟就走了,这里的老百姓以后怎么办?”谢佳清琢磨着。
回家后,谢佳清把竹元村的情况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丈夫给了她很多建议,并表示不管她如何选择,都会全力支持。“要做一件人生中有意义的事。”谢佳清告诫自己,不管做什么,都要持之以恒努力做好,不能给自己找任何理由。
2016年3月,谢佳清正式担任竹元村第一书记。
谢佳清(左一)走访农户了解相关情况。胡志刚 摄
帮扶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
到了竹元村,谢佳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群众,听群众意见。
半个月时间,依靠摩托车代步、翻山越岭步行,谢佳清访遍了全村的农户,详细记录下大家的想法,“要致富,必须先修路。”成为改变村子面貌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制定一个整体的发展规划。
听闻谢佳清要修路的消息,村民们积极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遇到土地占用就出土地。当时,大型机械无法通行,修路困难重重,谢佳清就带着村民一点一点挖路,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以前到镇上赶集,村民出行打摩托车,费用高不说,还不安全;如果是步行的话,来回需要大约一天。路修好了,一切都变好了。”竹元村党支部书记黄光领感触颇深。两年多时间,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19.8公里的通村公路、21条总长近41公里的通组公路。
路通了,竹元村的整体发展规划,实施起来便有了基础。为了改变单一农业结构,在谢佳清的牵线搭桥下,竹元村开始引进有机红高粱、核桃等适宜当地土壤的产业,并发展野兔、野鸡等养殖产业,不断加强产业种植技术指导和产销对接服务,实现了全村“一长两短”产业全覆盖,户均增收超6000元。
2017年底,谢佳清转隶到了遵义市纪委监委,任宣传部副部长,但她仍不忘初心,继续驻村,推动竹元村的整体发展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水库、水厂、卫生院、幼儿园、群众文化广场等相继建成,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干部群众一条心,瘦土也会变黄金。”谢佳清说,帮老百姓办事,收获的信任,这是她人生中难得的一段经历,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干事创业的精神,让竹元村实现了从“高原孤岛”向“最美家园”的转变。
如今的竹元村,路通了,产业活了,环境美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