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地绿水清 “四型产业”兴旺

——贵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纪实

2020年05月17日09:16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全自动压装、涂胶机器人生产线。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芦晓娟 摄

  行走贵州大地,从苗乡侗寨到乌蒙高原,从梵净山到万峰林,天蓝地绿水清。

  走进工厂企业,节能减排持续推进,工业垃圾变废为宝,绿色工业成色更纯。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贵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推动绿色经济发展。2019年,全省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左右。生态红利不断释放,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22.8%提高到2019年的58.5%。奋进旋律创造辉煌, 经济增速已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

  牢牢守好两条底线,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绿色经济持续壮大

  2016年,中央将贵州列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支持贵州探索一条欠发达省份经济和生态“双赢”的新路。

  牢记嘱托,贵州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奋力擘画“绿色贵州”美丽画卷。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完善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培育绿色文化,用“五个绿色”助推高质量发展,贵州探索出一条速度快、质量高、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新路。

  大力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在砥砺实践中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精彩篇章——

  加快传统产业和能源工业转型升级,加大绿色新动能新经济培育力度。我省相继出台发展生态利用型、环境治理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绿色经济“四型产业”的系列制度措施。

  持续推动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做强做优。2019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左右,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评价考核获国家通报表扬,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位居全国第1。大生态工程包和绿色经济工程包项目开工265个,完成投资188亿元。

  深入推进“千企改造”。2019年对1256户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完成投资1050亿元。10家绿色工厂、4个绿色园区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1家企业入选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2019年,大生态示范企业库第一批入库企业达60家。深入推进磷化工企业“以渣定产”,推动石膏砂浆等产品应用,新增磷石膏利用能力200万吨以上。淘汰黄磷等落后产能194.4万吨。

  贯彻绿色信贷政策、积极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9年我省已纳入国家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的生态环保类项目达56个,总投资551亿元。 

  制度改革持续深化

  生态环境,紧系民生。数年前,以喀斯特高原山区为主的贵州,生态环境良好但仍比较脆弱,同时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减贫任务最重的省份。如何把生态与扶贫有效结合,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是贵州面临的一场大考。

  2018年1月,《贵州省生态扶贫实施方案(2017-2020年)》印发,提出实施“生态扶贫”十大工程,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力度,同时促进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修复中增收脱贫、稳定致富,到2020年帮助30万以上贫困户、100万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贵州生态扶贫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得到明晰,这是全省实现生态惠农的重磅举措。

  在改革中不断前进——

  全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

  农村“三变”改革乡镇全覆盖,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

  以旅游扶贫为契机建设乡村旅游集聚区、康养基地,推进全域旅游,旅游业持续“井喷式”,近三年全省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连续增长30%以上;

  全面实行河(湖)长制,扎实推进省级空间规划、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林业草原改革试点,建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涉及流域生态补偿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贵州省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

  与云南、四川共同推动跨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争取国家下达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资金6.13亿元、居全国第2位;

  开展乌江、清水江、红枫湖、赤水河等四大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四个流域累计缴纳生态补偿资金4.15亿元;

  与四川省建立跨区域尾矿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健全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

  2019年,全省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持续深化,这一年,完成33项试验区制度性改革任务,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小组24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同时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等领域专家库及案例库,办理生态损害赔偿案件31件。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走进丹寨县扶贫茶园,茶树从山顶层层叠叠延伸到山脚,绿意盎然,赏心悦目。茶园里,茶农们正抢抓时节赶制春茶。今年4月,这个“扶贫茶园”接受线上预订600余亩,给当地70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作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茶产业在贵州发展势头迅猛,这也是贵州绿色产业发展的一个鲜活缩影。

  在贵州,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用好绿色发展指挥棒,抓住绿色发展“牛鼻子”,用绿色发展理念衡量工作、指导行动,贵州在全国31个省(区、市)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用严于国家的标尺作为干部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将市州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中“生态环境”的考核权重增加到16%;相继出台《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规定(试行)》《贵州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实施办法》,建立了国内首个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

  加强绿色贵州建设。全省开展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森林扩面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同时,构建绿色生态文化体系。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上山植树,生态日下河巡河已成为制度安排。编制大中小学、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读本,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高校开设生态文明相关专业,建立省级重点学科19个,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加强生态文明研究。充分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专题讲座,广泛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稳扎稳打,久久为功。贵州的绿色底色越来越厚实,生态文明主旋律越来越响亮。发展和生态相互交融,贵州谱写了一曲大生态与大开放、大扶贫的和谐交响。(王淑宜)

(责编:罗彬月、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