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核桃”开出“药方” 核桃“活”了村民喜了

2020年05月15日08:50  来源:贵阳日报
 

“多亏‘潘核桃’开出的‘药方’救活了这些核桃树,让我们又看到了希望。”看着嫁接树苗上长出的新叶,紫云县宗地镇湾塘村村民韦小七说。

韦小七说,紫云县宗地镇湾塘村的120亩核桃林,让村民经历了从满怀希望到伤心沮丧,再到现在重获希望的过程。

“事情要从八九年前说起。”湾塘村支书杨松说,湾塘村处在典型的石漠化山区,土地破碎,耕地大都分布在山旮旯和石缝中,且长期缺乏水资源,农业用水和村民的生活用水完全靠天降雨。2011年,湾塘村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口气种下了120亩核桃林。

“120亩核桃种下去后,大家都很开心,想着这会成为村里的一大特色产业。但是,核桃种了七八年,却不见挂果,七八米高的核桃林下,村民又无法种庄稼。”针对这一情况,镇政府积极通过县相关部门和协会,邀请专家来现场给核桃树“把脉”,但都没有效果。时间久了,村民没有了信心,村干部也没了激情。

“这里自然条件恶劣,适合种植的产业少之又少,加上我们的技术有限,即便把核桃树砍了换成其他产业,也不一定能够见成效,而且还得再花三五年的时间去探索,时间耽搁了,效果也难以保证。”宗地镇镇长芦国清说。

面对一直不接果的核桃树,砍还是不砍?成了湾塘村村支两委无法解决的难题。

直到去年下半年,贵阳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刘晓东来到湾塘村走访,让事情有了转机,在了解到核桃产业面临的“不挂果”难题后,经开区邀请贵州大学农学院专家团队来到湾塘村进行实地考察,对核桃树进行“把脉问诊”。

“湾塘村的核桃基地有三个品种,不同的品种要用不同的技术方案。由于管护不到位,不施肥,不修枝,营养也跟不上,同时由于气候条件差异,从云南引进的核桃品种抗病虫能力弱。”专家组里的“潘核桃”一语道出了湾塘村核桃不挂果的原因。

“潘核桃”是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潘学军,他长期在贵州赫章等地为核桃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帮助当地产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当地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潘核桃”。

潘学军第一次到湾塘村是在去年国庆前。在确定症结后,今年1月份,他再次带领团队来到湾塘村,选取了他在全省多地推广并取得较好成效的核桃品种进行嫁接,还将他在赫章培养的技术团队调过来,一边“开药方”,精确指导团队嫁接核桃,一边教当地村民掌握管护技术,“后期管护很重要,如果不管,前期付出再多都白搭。”潘学军耐心地指导村民。

“施肥、害虫等管护技术,我都跟潘院长他们学会了。”在潘学军及团队的指导下,目前,湾塘村的韦小七等7名村民学会了核桃管护技术,专家不在现场时,他们就是核桃林的“土专家”。

“为邀请专家‘挽救’核桃林,贵阳经开区还出资48万元提供资金支持,并将湾塘村的120亩核桃林作为‘核桃低产林提质增效项目示范点’。”杨松说,除了对核桃基地的帮扶,贵阳经开区还出资45万元,围绕核桃林打通了1.2公里的产业机耕道;出资30万元修建小水池,覆盖3个村民小组的农业用水问题;出资50万元,完成五个村民小组的路灯亮化工程,同时,还对村里的庭院进行硬化,打通了村里的串户路。

“后期,潘院长还会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有了经开区和专家的帮助,我们的核桃林一定会迎来希望。”杨松说,“现在核桃树砍矮了,村民还可以在地里套种庄稼,村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菊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