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七星关区:建好“菜园子” 丰富“菜篮子”

2020年04月26日14:22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村民在鸭池镇南箐坝区蔬菜基地覆膜。蒙娜 摄
村民在鸭池镇南箐坝区蔬菜基地覆膜。蒙娜 摄

伴随着春日暖阳,在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500亩坝区蔬菜种植基地,一边是忙着施肥、松土、起垄的村民,一边是“突突”运转的耕地机在田间地头开展耕作,基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这个起垄要把它掏平,把沟掏好,把土往两边掏……”基地管理员蔡会耐心细致地提醒大家种植大白菜的有关事项,他们在这一季选择栽种大白菜,预计在4月底完成,60至90天即可成熟进入采收。

为了让蔬菜长势更好、效益更好,基地还对村民进行组培训指导,而大白菜亩产可达7000斤,一年可种两季,按每斤1元的价格出售,每户村民可增收3000至4000元,能有效带动村民发展致富。

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党委委员李勇斌介绍,长春堡镇坝区蔬菜基地作为城区蔬菜保供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肥沃的土地资源,以打造500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各类冷凉蔬菜、时令水果种植,从自家“菜园子”变身市民“菜篮子”,丰富群众的“餐桌子”。

施肥、起垄、覆膜……在鸭池镇南箐坝区蔬菜种植基地,上一季白菜、萝卜才刚采收完,10多名村民正在为下一季蔬菜种植做准备。

“上一季白菜的收入十分可观,基本上供不应求。”鸭池镇党委书记谢永贵脸上的笑容难以掩藏。

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七星关区鸭池镇立足于城区蔬菜保供,因地制宜规划建设500亩坝区蔬菜保供基地,积极发展应季蔬菜种植,建设保供蔬菜基地,推动脱贫攻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殊不知,这里曾经是一片大坝,当地村民都是以种植玉米为主,结构单一,一年辛苦下来,也没有赚到几个钱。

今年50多岁的贫困户李唐书,一直以来,一家人都把劳动力耗在繁重的农活上,而每年种植的粮食,也只够一家人吃,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想尽法子在土地上投入。

当蔬菜基地落户家门口,李唐书和家人决定把家里的土地流转,除了能获得每亩土地800元的租金,她还能和老伴到基地做起手上活,获得工资收入。

“现在年龄大了,外出务工也没有愿意要,他们大老板来这里包田地做,我们来基地干活也觉得方便,就在附近,走路也没多远。”李唐书乐呵呵地说。

和李唐书一样的,还有很多村民都是来自附近村寨的中老年人,他们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后,就到基地务工,每个月能获得2000多元的收入,还可以获得分红。

“老板喊我们来这点做活路,一天八九十块钱,到我们这个年纪也合适,可以赚得点收入,减轻年轻人的负担,加上还可以照顾到孙孙。”村民赵玉菊说。

值得一提的是,鸭池镇的蔬菜保供基地带动了当地113户491名贫困户脱贫。

在朱昌镇小屯坝区,放眼望去,一行一行地膜整齐地排列着,在阳光照耀下,明晃晃一大片。

在种植上,朱昌镇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品种,确保蔬菜盛产后有市场可销。

“我们和朱昌辖区范围内的农商联动签订了供销协议,根据农商联动的实际需求,他们需求的白菜、莲花白乃至于马铃薯,根据需求进行种植。”朱昌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顾海霞介绍。

近年来,七星关区朱昌镇坚持保内供促外销,突出产品品质、上市时段等优势,完善蔬菜基地布局,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同时,按照蔬菜标准园规模化、标准化等要素完善建设内容,建立健全产品追溯制度,加强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等全过程的监管。加大“农超对接”“农校对接”“传统蔬菜市场对接”“直营点建设”等工作力度,减少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质量保证,稳定蔬菜价格。

顾海霞介绍,朱昌镇坝区保供蔬菜基地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摒弃了单一地大规模种植,实现了蔬菜品种多元化,更让村民最大限度的增收。

村民刘天敏向笔者算着收入账:“我家流转4.5亩地给公司,每年的土地流转费750元,在地里做工一天也有80块,生活不成问题。”

一旁70多岁的石朝飞忍不住搭话,夸赞起这份工作:“头个月做了10来天,我就领了1000多块钱,比以前种一年包谷还挣得多。”

目前,七星关区建设4个坝区蔬菜供应点,主要供应城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学校食堂等。坝区蔬菜订单式供应,不仅为市民群众的“菜篮子”保驾护航,更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注入了新鲜活力。

城区蔬菜保供基地发展一片向好,在希望的田野上,产业带动致富、群众干劲十足,“钱袋子”愈加鼓起。太阳慢慢西斜,霞光照亮了大家的笑脸,脸上的坚定与从容熠熠发光……(汪巍 蒙娜)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