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打造“坝区+山区”产业综合体

2020年04月20日11:36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近来,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镇整合莲池村坝区产业优势、黄钟村仁遵高速下站口交通优势,结合两村山水相连、人缘相亲、禀赋各异特点,坚持党建引领、强弱联动、资源联享,打造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红色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坝区+山区”产业综合体,推动农业与教育、旅游、食宿等深度融合,着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坚持“一盘棋”思维,健全组织体系强引领

以组织联建为纽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优势,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是突出组织“共建”。坚持“抓党建、促发展、共致富”,由镇党委牵头,整合镇村党员干部、农业技术专家、辖区农业企业、农村产业大户等9名先锋骨干力量,成立“坝区+山区”联合党支部,推进“强村+弱村”“坝区+山区”优势互补、力量融合、共谋发展。同时,镇党委书记挂帮指导、组织委员具体负责,从镇党建办下派1名党务干部任联合党支部专职副书记,在基础党务方面强化培训指导,在议事规程、矛盾处置、产业融合等方面强化帮扶引导,确保组织建设基础扎实、运转高效。二是突出干部“共育”。坚持“项目育才、项目聚才、项目用才”,大力推进村“两委”干部双向交叉任职,从黄钟村遴选2名责任心强、干事劲头足的干部到莲池村学习群工经验,从莲池村选派2名经验丰富、群众公认的干部到黄钟村帮助指导开展工作,推动两村“两委”干部经验互学、问题共商。以坝区党组织为纽带,统筹镇村干部力量,建立“1+1”“N+1”乡村领军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培养5-10名具有实战经验的村级后备力量,为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强化人才储备。三是突出事务“共商”。坚持“抓执行、强效能、做表率”,聚焦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村庄治理、困难帮扶等8个方面,建立“圆桌会议”议事机制,大力推进“去行政化”,研商确定“经费使用、环境保护、人员调动”等10项服务职能,民主商议解决各种突出问题,集中力量统谋划产业发展。

注重“一体化”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强引擎

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充分发挥“山水田园”资源禀赋,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坝区+山区”产业融合发展,为带富乡里强化产业支撑。一是“坝区+山区”推动区域联合。发挥莲池村省级样板坝区产业带动作用,整合黄钟村山区产业优势资源,以“莲池·千丘田”为“联结点”,流转土地270亩,建成保供蔬菜基地750亩,带动周边种植大户、普通群众种植核桃、柑橘、猕猴桃等经果林1700余亩,形成蔬菜采摘、生态养殖、农事体验、农业观光为一体农旅综合体,持续增强产业带动力。二是“党建+产业”推动资源整合。推进“党建入章”,在产业发展上,发挥联合党支部牵头把关作用,推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持续拓展“五户联防、五长共治”机制,整合镇村干部、驻村干部、普通党员等力量,组建“农技服务队、矛盾调解队、生产销售队”三支队伍,擦亮“有困难找党员”服务品牌,为农业产业发展激发思想活力,强化组织保障。三是“引进+培育”推动升级调整。按照“产村一体、景村融合”思路,由村党组织领办莲池村股份经济联合社,引进永康绿、红菇粮、稻之源、富安康等新型农业主体,聚合两村10余家产业大户,依托“莲池·新天地”“莲池·千丘田”“莲池·古村落”“天然盆景·艺术黄钟”等原有农旅产业基础,抢抓仁遵高速黄钟村下站口建设契机,大力发展“稻+”产业、水汪田垂钓、红色研学等周末经济,为乡村产业引人气、聚财气。用好莲池党校“清华大学远程教育”终端阵地,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期,农村党员轮训11次,着力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技术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增强“一股绳”意识,突出利益联结强造血

以深化利益联结为着力点,建立健全“一订单、两保障、三分红”机制,强化兜底保障、产业到户、产销对接,持续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一是到户产业强干劲。深化“支部+公司+农户”组织方式,由坝区龙头企业永康绿公司牵头,按照“种苗供给、技术指导、保底收购”“三个统一负责”,在莲池村、黄钟村选取2个村民组,试点推行“统产统销”订单产业,“一户一合同”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打消群众种植顾虑,避免“盲目种植、零星销售”,确保群众种得好、买得出,预期增收目标能兑现。二是基本保障强兜底。充分发挥联合党支部资源统筹作用,将辖区土地资源、人力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入地流转、务工派遣等方式,让村民享受土地租金、就近务工两项保障,实现“资源变资金、农民变工人”。目前,每亩土地流转费达到750元,并以50元/3年的标准递增,80余名群众实现长期就业,年增收10000余元。三是利益分红强信心。把“100元/亩基础设施分红金、5-8%政策补助公益金、1-2%企业利润分享金”“三金合一”纳入集体经济管理,按照70%用于反哺民生建设、28%用于群众分红、2%用于奖励激励“三个用于”模式,持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增强发展内生动能,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共同致富。(李治梅)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