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李凯 黄杏
这段时间,纳雍县聚焦425个有剩余贫困人口的行政村和10492户28538名未脱贫人口,扶贫项目处处生根,扶贫产业辐射带动,党员干部凝心聚力,脱贫攻坚如春日阳光般温暖人心。
扶贫车间“马力”全开
在纳雍县利园街道蟠龙社区雨梦内衣制衣厂的扶贫车间里,工人们开足马力赶制订单。
伍梅一家是从纳雍县雍熙街道兴隆社区张家寨村民组的半山腰搬迁进城的,去年9月主动报名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经过学习、培训、勤学苦练,伍梅成为了厂里生产能手。她还主动帮助他人,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前几天,伍梅被提拔为扶贫车间班组长,月工资也从2500元涨到5000元。
疫情发生以来,纳雍县全面梳理企业稳岗、创业补贴、就业适岗补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务工人员发放交通、住宿等补贴,不断加大企业稳岗和就业促进力度,有序抓实扶贫企业和扶贫车间复工复产工作。
扶贫车间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就业面,让更多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聚焦靶向力促群众增收
在海拔1800多米的纳雍县新房彝族苗族乡通作楷村,山坡上、箐沟旁、农户庭院前后新播种的佛手瓜长势喜人。
村民杨琴一边种植佛手瓜一边说:“现在种植佛手瓜,国家样样都给我们弄好,比以前种玉米划算、简单、轻松。”
村支书黄燕介绍,近年来,作为深度贫困村,通作楷村在管护875亩马铃薯标准化基地和1000亩蔬菜基地等产业基础上,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鼓励贫困户在房前屋后、农家庭院中种植佛手瓜,增加收入。
纳雍县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要求,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蹲点调研,帮助贫困村谋发展,为贫困户脱贫想办法。选派党员干部进驻农家,沉下身心,为群众办实事。不断创新扶贫帮扶模式,由偏重“输血”式扶贫向注重“造血”式扶贫转变;依托“党支部+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N”运作模式,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全力助推贫困户增收。
“严查严管”夯实作风建设
为了推动各项脱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纳雍县以作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采取不打招呼、战前点兵、突击检查等方式开展了高频次、高密度的明察暗访,加强督办督查,确保干部职工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服务大局。县各职能部门根据分工梳理问题,责任到人,分类施策,逐一解决督办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纳雍县委书记彭华昌说,当前正处于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纳雍县将坚持脱贫攻坚与基层组织建设、“网格化”和“双联户”管理模式相结合,对全县425个村进行全面挂牌定点督战,管好用好全县7981名帮扶干部,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对贫困群众开展针对性帮扶,将始终坚持把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精准发力,汇聚各方力量,确保脱贫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