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有限水资源 保护良好水生态

贵州水利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020年03月23日09:45  来源:贵州日报
 

今天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也同时拉开帷幕。我国的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更是生活之本。人类为适应自然生存法则,自古以来就临水而居、沿河栖息,人类文明无不与水关联,无不起源于水域富集之地。

贵州“山多地少”,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过渡带,平均海拔1100米,山地和丘陵占了国土面积的92.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贵州“石多土少”,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发育强烈,占国土面积的73.6%,达13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现象严重,大量岩石祼露,土地资源较少,土层较薄,留不住水。

贵州“雨多库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179毫米,境内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水资源总量达到106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800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丰水地区。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河流切割深,田高水又低,加上水利工程欠账多,蓄水能力差,近70%的降水在雨季就流失了,“十一五”末全省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仅为92亿立方米,通过近年来的努力,2019年底,年供水能力达到123.7亿立方米,但水资源利用率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归结起来,“山多地少,石多土少,雨多库少”是贵州省情水情的典型特征,工程性缺水是贵州发展的主要短板,如何科学配置水资源、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发展水生态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特别是“十二五”以来,贵州抓住机遇,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水利事业进入历史以来的高速发展期,水利投入持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水利改革纵深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水利发展普惠着全省各族人民群众,在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进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保障作用。

贵州作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命题的重要解读区,如何守好“两条底线”,守住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对贵州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全省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水利面临的主要矛盾:一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对水的需求大幅增加;二是贫困地区水利欠账较多短板明显;三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四是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

针对当前面临的现实矛盾和未来的发展需求,贵州水利发展如何定位,如何破题,走什么样的路径,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当前全省水利系统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现实问题。

坚持系统思维

科学配置水资源

多年来,有水留不住,丰水又缺水,贵州人民眼睁睁看着水在山脚流走。特别像赫章、威宁等高海拔地区,降雨留不住,客水不过境,农业基本依靠望天水,一些地区群众人畜饮水都是问题,即使找到小水源保障,干旱2个月就会断水,群众长期惜水如命,为水而愁。虽然近年来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但针对季节性缺水地区来说,仍然存在饮水安全风险。因此,通过大规模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实施蓄引堤工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2019年,贵州启动了基础设施“六网会战”行动,其中“水网会战”目的就是大规模建设骨干水源工程,通过实施蓄引堤和水系连通工程,让水库成点,管渠成线,融汇灌通,建设现代化的水网格局。今年是决胜水利脱贫攻坚的交卷之年,是实施“十三五”水利规划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等各项水利建设任务重、时间紧,我们要围绕“水网会战”实施方案,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在建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启动建成蓄水工程的验收进度,真正让建成的工程发挥效益,惠及群众。同时,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对水资源现状有清醒认识,坚持系统思维,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合理布局,优先考虑水资源配置,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坚持节水优先

严格保护水资源

针对我国水安全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突出强调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我国国情水情、针对我国水安全严峻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水领域的集中体现。对于贵州来说,一些地区丰水,一些地区缺水,夏秋多雨,冬春多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十年九灾,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特别通过近期的调研发展,一些边远山区、高海拔地区的群众,由于骨干水源工程无法覆盖,季节性缺水问题较为普遍,群众只能依靠房盖水、水窖水或应急供水保障。就城市而言,由于节水护水意识不强,浪费水、污染水的问题仍然存在。

近年来,贵州加快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步伐,2017年,出台了《贵州省水资源保护条例》,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地方性水资源保护法规。今年3月6日,省人大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贵州省节约用水条例》,今年9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新时代治水思路的有力举措,为保护我省水生态、破解水问题、保障水安全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这是我省颁布的首个节约用水地方性法规。近年来,贵州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大力推行高校合同节水,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广泛开展节水护水宣传活动,等等,全省节水护水法治建设、制度建设、试点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有力推进,连续4年全国水资源考核保持第一梯队。我们要继续保持定力,强力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加快推进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让节水护水成为永恒话题、全民行动、文明新标志。

坚持人水和谐

做大做强水生态

丰沛的降雨给贵州带来先天的生态优势,但地形地貌的特殊造成生态的脆弱。特别是水土流失、农村面源污染、城市污染排放等造成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水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国家行动,更是贵州守好“两条底线”、守住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抓住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机遇,将“大生态”作为贵州后发赶超的“三大战略”之一,出台《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贵州省水土保持条例》《贵州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贵州省河道管理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压实各级各部门生态责任,铁腕治水,铁腕治污,铁腕护河。特别是2017年以来,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独创省级领导人人当河长,全省4697条河流设河长22755名,凡是老百姓叫得出名字、有常流水的河流都有河长负责。2017年起,将“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作为6月18日“贵州生态日”常态机制,通过开展“百千万清河行动”“零网箱·生态渔”行动、河湖“清四乱”行动等,贵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实现从有名到有效的转变,得到国家表彰激励。此外,贵州积极推进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省级水生态文明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一大批城市、乡村通过水体整治,修复了生态,盘活了产业,美化了家园。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也为做好新时代治水管水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贵州境内的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不仅是各级各部门的重要责任,更需要全民行动,全员参与,共同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让干净水、放心水流进千家万户,让清澈的江河扮靓我们的家园,成为多彩贵州风、山地公园省的亮色。

黔贵大地,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美。滔滔江河流淌着水的传说,涓涓细流述说着水的故事。贵州的气候本来就好,越来越多的人将徜徉在水生态的世界里。(樊新中 作者系贵州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

(责编:罗彬月、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