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碧江区纪委区监委以“大数据”驱动、“五小机制”发动、“五个示范”带动,“五级监督”联动、“分片督导”推动筑牢扶贫与民生监督网,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到哪里,民生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着力打通服务民生“最后一公里”。
依托“大数据”智能监督。运用“贵州省扶贫民生领域监督系统”,出台《碧江区民生领域大数据监督管理使用办法(试行)》,在全区13个乡(镇、街道)和民政局、人社局等16个部门建立系统信息员队伍,着力构建扶贫民生大数据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大数据“云平台”分析、比对、研判功能,运用资金互斥、重复发放、统计分析等方法,快速发现民生问题线索。建立民生数据共享、问题数据互送、快速核实反馈机制,严肃查处扶贫民生领域微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截至目前,共采集城乡居民低保等民生资金类数据90.8万余条,涉及金额3.81亿余元,发现问题71个,立案6件6人,党纪政务处分5件5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1人,诫勉谈话2人,提醒约谈5人。
聚焦“五小机制”系统监督。围绕“整治蝇贪三年行动”,以开展“五小监督机制”为重点,搭建依靠群众参与的“百姓问廉、干部答廉、公示亮廉、群众评廉”互动监督平台,重点整治乡村“六小长”的“微腐败”,规范建立并严格执行“六小长”微权力清单制度。充分发挥村居务监督“探头”和“触角”作用,督促乡(镇、街道)纪委(纪工委)制定《村(居)民生监督员管理办法》,通过一月一例会、“三述一评”等制度,加强民生监督员培训指导,利用村级民生监督员贴近群众的优势,听实话,摸实情,聚焦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发现线索。目前,全区开展“百姓问廉”活动2次,各种形式村监会业务培训92场次;开展“小监督”1589次,发现“小苗头”162个,提出“小建议”274个,督改“小问题”189个,回应“小诉求”374个,查处“六小长”45人。
统筹“五个示范”精准监督。以民生监督、村务监督为抓手,统筹推进部门监管、乡镇监管、村务监管示范创建。在监管示范创建上,扎实抓好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督促行业主管部门、乡镇既对标抓好19项共性问题整治,又精准聚焦“农村垃圾智能化清运”个性问题整治。在全市率先公布举报监督电话、率先公布三批专项整治成果,推动各责任单位从问题入手,堵塞制度漏洞,把抓整改与建机制、创示范点有效结合。截至目前,全区已创建民生监督示范点13个,民生监管示范点35个,部门民生示范点16个,村务监督、监管示范点90个。2019年11月,碧江区民生监督警示教育中心被授牌为“贵州省基层扶贫民生领域腐败问题治理改革现场培训教学基地”。
围绕“五级联动”合力监督。建立“民生监督组+巡察组+派驻纪检监察组+乡(镇、街道)纪委(纪工委)+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五级联动监督模式,采取地毯式、拉网式、交叉式检查,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项,确保专项监察有序有力有效,对监督部门民生项目实现一次性全覆盖。同时,对巡察组巡察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核查办理,形成民生监督、派驻监督、日常监督、巡察监督、群众监督“五位一体”的监督格局。2019年11月,《碧江“五力”治理基层扶贫与民生领域腐败》在第四届中国基层廉政研究论坛高端展示。
突出“分片督导”高效监督。按照区纪委区监委领导班子分片督导、纪检监察室和派驻纪检监察组分片指导的原则,建立“3个带头”工作机制,更加突出“班子成员带头抓民生监督”“班子成员带头抓包保案件”“班子成员带头常态化约谈分管干部”。围绕巡视巡察反馈的涉及民生方面问题整改、脱贫攻坚“五个专项治理”“两不愁三保障”“四场硬仗”等工作,以“百名纪检监察干部访千村进万家”活动为抓手,深入项目、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督导,通过察民情、访民意、听民愿,常态化约谈干部、指导办案,推动民生监督工作落地落实,高效运转。2019年,全区扶贫民生领域立案129件129人,结案131件131人,党纪政务处分128人,问责47人,移送司法机关7人,涉案金额824余万元。(张建姣)
点击查看人民网贵州频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