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对应古代星宿布局的神秘“城堡”

2020年02月14日09:28  来源:科技日报
 

紫禁城中根据星象布置的建筑 周乾 摄

紫禁城是我国明清时期的皇家宫殿,有着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紫禁城不仅代表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技艺和文化,还能够反映古人对宇宙的科学认知,其表现的主要内容即古代天文星象。

我国古代天文学并非孤立的、客观的科学,其构想和发展始终与古代复杂的文化整体结合在一起。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了认识星象、研究天体,很早便人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区域,国内称之为星官,西方则称之为星座。紫禁城的命名和布局与我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紫禁城”名字的来源与北极星有着密切关系。紫禁城在建成之初被称为“皇城”,明万历年间才正式被称为“紫禁城”。那么,为什么明清帝王的居所会被称为“紫禁城”呢?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星象。三国魏时张揖撰《广雅·释天》记载:“天宫谓之紫宫。”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天空的长期观测,认为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为天帝的居所,并称为“紫宫”。

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古代帝王讲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都自比为“天子”。既然“天帝”住在天上的“紫宫”,那么他们在人间的住所也应该可以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建筑的整体布局与天宫中“三垣二十八宿”密切相关。自战国以来,我国有多个对星官认识的论著,而“三垣二十八宿”说法较为全面地出现在唐代天文类诗歌集《步天歌》中。《步天歌》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主体,介绍了31区包含的283个星官、1645颗恒星的位置。其中,“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是古代天文星官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垣”即围墙的意思,每个星区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围成墙的形状,故称“垣”。紫微垣是指以北天极为中心的一片天区,东西两区主要由十五颗星组成,相当于今天国际通用的大熊座、小熊座、天龙座等星座。由于它居于北天的中央位置,是三垣的中央,因而又被称为中宫或紫宫。

紫微垣是天帝及后妃居住的地方。相应的,紫禁城皇帝及后妃居住的区域采取类似布置方式,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外加其两侧的东西六宫,合计建筑十五座。太微垣位于北斗七星的南方,相当于今天国际通用的室女座、后发座、狮子座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垣是天宫所在场所,亦是天帝行政之处。

相应的,紫禁城前朝建筑的布置,以太微垣天庭建筑布置相仿。太微垣中间有明堂三星,而紫禁城前朝与之对应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太微垣中有逐步上升的三组星官,对应紫禁城前朝三大殿也矗立于三层台基之上。

“二十八宿”是黄道附近的二十八组星象总称。我国古人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星象与今天不同,他们并不仅仅是去简单地记忆某一颗星,而更重视观测由某些星组成的象,这些星最终被连接起来,形成各种常见的图案,从而建筑起古人观象授时的观象基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编《史记·天官书》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写的天文学著作《灵宪》载有“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在这里,左右前后即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紫禁城四个大门即午门、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的方位亦与上述星象相关。

其中,位于南端的午门在外形上很像展翅飞翔的孔雀;位于北端的神武门在最初建造时,被命名为“玄武门”,后因避讳康熙名字玄烨而改为“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虽然在名称上没有体现出东方的苍龙之位和西方的白虎之意,但建筑布置上则是独居匠心。如东为太阳升起方向,皇子们的居所则布置在东华门区域,寓意“旭日东升”;西为日落方向,太后的居所则布置在西华门区域,寓意“人生圆满”。

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几座宫殿:午门燕翅楼四个角部的阙亭、中和殿、交泰殿、钦安殿的屋顶均为圆珠宝顶,其宝顶连线即为北斗七星形状。其中,四个阙亭宝顶相连成勺斗;其余宫殿的连线形成勺柄。紫禁城中轴线北斗七星的布局形式喻意古代帝王被赋予天权,掌握了北斗七星就像掌握天地一样统治天下。

作为曾经的皇家宫殿,紫禁城命名、布局中的天文星象可反映古代帝王将政治统治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赋予统治权力崇高之含义。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国古代天文星象为科学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它是我国古人对宇宙及自然变化规律的主观认识,并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智慧和杰出的建筑规划能力。(周 乾)

(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