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施策战贫困 聚力攻坚谱新篇

——黎平县脱贫攻坚工作回眸

2020年01月14日14:06  
 

图为易地移民搬迁点社区环境。资料图(姚强 摄)

黎平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全省重点帮扶发展困难县,2014年贫困村249个(其中省级深度贫困村11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34334户142063人,贫困发生率28.56%。

近年来,黎平县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州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三率一度”核心指标,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举全县之力,共创侗乡黎平新未来。

为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同步小康,该县实施县委书记、县长任脱贫攻坚总指挥部“双指挥长”制,建立县、乡、村、组(网格)四级作战体系,成立13个专项指挥部、25个乡镇片区指挥部、403个村级前沿指挥部、2315个村(居)民小组指挥所,形成自上而下、全县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2019年,全县累计实现了20个贫困乡镇退出,249个村出列、31748户135249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7%。这是脱贫攻坚工作连战连胜、再战再捷的丰硕成果。

秀美侗乡,齐赴小康;曙光之城,人颜欢笑。

易地搬迁安居乐业

时值隆冬,天气寒冷。走进黎平县龙形社区的永杨鞋业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加工、包装即将发售市场的冬装鞋,现场欢声笑语,一派繁忙景象。

“我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就住在这个小区里,上班近、待遇好,同时还可以照顾小孩子,感谢政府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岗位。”搬迁户吴换娇喜上眉梢。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银显荣介绍,永杨鞋业为龙形社区40余搬迁户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工资在1500元到6000元之间,车间工人平均月收入在三四千余元。

黎平县为斩断穷根,打好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投入资金26.51亿元,分梯度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十三五”期间实施搬迁9269户39669人,其中县内安置9133户39119人,贫困人口7703户32797人,跨区域搬迁至凯里136户550人。

“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在县城住上这个房子,太安逸咯!真的感谢党和国家的关怀。”易地移民搬迁户林泽配的喜悦心情溢于言表。

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为扎实推进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该县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开发扶贫就业岗位、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建立劳务服务站等方式为群众实现稳定可持续就业,易地扶贫搬迁9269户39669名劳动力已实现就业18932人,实现有劳动力家庭1户1人以上就业。

同时,该县完善移民社区基础设施,成立龙形街道和7个安置点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加大后续扶持管理。坚持“挪穷窝和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抓好移民稳定就业,保障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搬迁群众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

政策保障福泽民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为实现这一铿锵承诺,黎平县对准薄弱环节,全力补齐短板,落实政策保障,筑牢民生之基。

“以前我家房子是危房,又脏又乱也不安全。危房改造后,我的房子又干净、又敞亮,又安全。”中潮镇上黄村危改户陆远勤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心里乐开了花。

住房保障“应改尽改”。为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居住条件,对2014年以来就地脱贫户住房安全进行全覆盖鉴定,2016年以来重点聚焦4类重点对象,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3412户,兑付补助资金2.24亿元,兜底解决鳏寡孤独等特殊困难群体基本安全住房问题148户,实现贫困人口不住危房目标,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教育保障“应享尽享”。坚持把教育作为“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落实“七长”责任制,抓实“控辍保学”,为残疾孩子送教上门,实现义务教育“零辍学”。

落实各类教育资助政策。2016年以来,投入教育资金投入32.48亿元,落实学生资助69.6万人次2.99亿元,其中2019年资助学生19万人次8845万元,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零失学”。

健康医疗“应保尽保”。投入资金24.42亿元,有效遏制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落实好“三重医疗保障”,执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政策,贫困人口参合率、资助参合率、大病救治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均实现100%。大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建成村级卫生室378个,全部配齐445名村医及村卫生室常规药品、基本设备,实现村村有卫生室、村村有合格村医。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脱贫短板“应补尽补”。统筹安排资金,实施“六有”工程,解决农户缺衣少柜、缺床少被、厨房无灶台、缺乏生活必需品等困难,实现所有贫困户“六有”全覆盖。

社保兜底“应保尽保”。有效衔接“低保”和“扶贫”,对符合享受低保或特困供养条件的贫困户做到“不落一人”。2014年以来投入兜底救助资金11.02亿元,全县农村低保对象16739户47076人,其中贫困人口11152户32141人,占农村低保对象总数68.3%。落实贫困家庭残疾人扶持措施,全县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5268人,2014年来发放持证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1352.52万元,3241名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

发展产业助民增收

脱贫致富,产业是根本,就业是关键。黎平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夯实贫困人口脱贫保障。

“牛耕部落”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助脱贫实例。“牛耕部落”位于黎平县洋洞村,是传承牛耕文化最为完整的山村。当地村民喂养耕牛用于翻土耕地,再将牛粪堆肥以满足来年耕种所需,从而替代购买外来化肥。这一古老的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再加上当地地理条件、气候等因素,让胭脂紫米、小麻红米、香禾糯等65个古老稻谷品种在这里得以生生不息。

2017年3月,杨正熙、杨正伟带头组建洋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销售”的模式,打造乡村有机农业、有机田园生活、生态休闲旅游等良性循环的“牛耕部落有机小镇生态体系”,“牛耕部落”由此进入大众视野。

随着“牛耕部落”声名鹊起,洋洞村1397户3500余名村民通过现金入股、耕牛入股、牛棚入股、资源入股等方式全部加入合作社,参与到牛耕部落的生产和建设当中。该村292户贫困户也由此实现就地就业增收,户均年收入增加3800元。

“工作就在家门口,不仅每月有固定工资,年底还能享受分红,家里的老老小小也都照顾到了,生活蒸蒸日上。”基地工人杨显祖开心地说。

黎平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对标产业发展“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通过“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和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主抓“两茶一药、一蔬一菌、生态畜禽、竹、生态稻田综合种养”8大优势产业,全县投产茶园22万亩、油茶32万亩,中药材种植14万亩。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组织方式,按“721”利益分成模式保障贫困户收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5家,覆盖农户4万户16.2万人(贫困人口14.2万人)。

围绕全员培训目标,充分用好县内县外培训平台,开展定向型、订单型、输出型、扶智型“四型”培训。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2.42万人,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创建就业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实现就业24.29万人,占全县总有效劳动力29.68万人的81.83%。在264个村和安置点发展“一村一扶贫车间”370家,吸纳群众就近就业8231人(贫困劳动力4631人)。

八方合力战贫帮困

走进黎平县九潮镇民罗村易地移民安置区的扶贫车间,近40余名工人正在忙碌着。这是黎平县莱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在当地开发的一个扶贫车间,主要加工和生产电子灯具、照明产品等。

“在这里上班,每天有近12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能拿到3000多元收入。”贫困户杨通情乐呵道。

据了解,九潮镇易地扶贫车间是东西部协作项目,占地面积5.5亩、厂房2600平方米,杭州市下城区对口帮扶投资245万元资金建设,2019年3月落成开业正式投产。日前,该扶贫车间已引进莱宝灯饰厂、九潮鹏辉鞋业加工厂等企业进驻,为促进群众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黎平县脱贫攻坚战连战连捷是八方合力并战的结果。杭州市下城区、省政协办公厅、中旅集团、省农发行、省大数据局、省红十字会等定点帮扶黎平脱贫攻坚工作。2014年以来,该县获得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11834万元,各帮扶单位累计派驻232人次助力脱贫攻坚,启动名誉村长活动,下城区—黎平县两地118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引进杭州籍企业家及个人25人出任结对帮扶村“名誉村长”。引导动员88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24个贫困村,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716.25万元;发动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资捐物折价1481.15万元。

完善基建新颜靓丽

“现在路通了,都是水泥路了,交通方便,离县城近,而且自然条件也非常适合畜牧业养殖,我的产品就能直接拉到市场去卖了。”近日,黎平县中潮镇尹所村的石金笑呵呵地说道,路通了,贫困问题终于有办法解决了。

“非常感谢政府,为我们修了渠道,今年,关口坡上的田种水稻就不用再为灌溉而发愁了。”岩洞镇岩洞村村民吴东安在自己的田里,一边清除杂草,一边高兴地说。

基础设施健全,民富景美村靓,这是全面小康的基本保证和要求。黎平县坚持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硬仗,补齐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硬仗。秉持“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路先行”理念,2016年以来,该县投入21.83亿元,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等建设,403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今年实施完成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扫尾工程,建成“组组通”公路432条1104公里,实现30户以上自然寨100%通硬化路。

打好安全饮水建设硬仗。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1.31亿元,完成1491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9年完成260处安全饮水“回头看”巩固提升工程,实现户户有安全饮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95.94%。

打好电力设施建设硬仗。2016年以来投入5.66亿元巩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全面完成403个村电网升级改造,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78%,村村通了动力电。

打好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硬仗。2016年来,投入6.5亿元建成4G通讯基站1923座,实现1049个30户以上自然寨4G网络全覆盖。(王军 吴梦娅)

来源:黔东南日报

(责编:郜林筱、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