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乡感觉格外踏实”

2020年01月06日08:52  来源:贵州日报
 

外出打拼15年,遵义播州区乐山镇村民朱青松返乡创业种蔬菜,带动58户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乐山镇蔬菜种植基地。

朱青松下地收菜。

如果不回来,乐山镇民星村,可能是朱青松心里永远的挂念。

朱青松离开这个生养他的村庄太久,足足15年。

离开的时候,他才14岁。15年来,他靠着一双勤劳的手,从电焊工学徒干到技工,月收入最高时拿到6000元。

他睡过最简陋的工棚,吃过最粗糙的饭菜。他曾多次发誓,一定要在宁波立足,至少,再不能回去靠那半亩薄田求生活。

但在2013年,他“食言”了。

那一年,他29岁,乡愁阵阵,他带着老婆、孩子回到老家。这一回,就不想再走。

“回到家乡,心里才觉格外踏实。”朱青松说,在外打工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总觉不安稳,“一进村,感觉空气都是甜的,连呼吸都顺畅多了。”

但是,靠什么养活一家呢?思来想去,朱青松决定跟着弟弟做蔬菜批发生意。

由此,他成为老家“返乡创业第一人”,带动58户乡亲致富的“蔬菜哥”。

“不能把这么好的地荒了”

“家乡有了大变化,不如在家试一试。”

朱青松回家的路分三步走:先住,后稳,再致富。

回乡第一年,一狠心,他买了一辆小货车,去四里八乡收蔬菜,然后运到市区搞批发。一段时间下来,生意渐有起色,他却又有了新烦恼。

“那时候,蔬菜品种太单一,遇到什么拖什么,完全没有选择权。”毕竟在外见过世面,朱青松发现家乡人的思想观念依然保守落后,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民星村,地处播州区最大的水源保护区内,没有工业污染,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家家种菜,但只是自给自足。

“守着绿水青山,为什么还要讨饭吃?”

“不能把这么好的地荒了,何不带领大家一起种菜?”

朱青松说干就干。他一面跑市场,找销路;一面稳货源,发动大家种蔬菜。

从此,朱青松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生态促产业、产业促发展”的脱贫路。

“我赚的不只是钱,更是诚信”

但万事开头难。

“我们种菜,万一你不来收菜怎么办?”村民张福民的“坦白”,给了朱青松“当头一棒”。

“不是不相信你,以前也来过一个人,说好的来收菜,最后没来,菜都烂在地里。”张福民说。

“你放心,大家是乡亲,我不会,而且有保底价,绝不会让你们亏。”朱青松拍着胸脯保证:收购价格绝不低于保底价;种子、化肥、地膜,全包,年底结账;绝不拖欠菜钱,当天结账。

苦口婆心动员下,第一年,8户村民答应试一试。

农村是熟人社会,必须要信守承诺,要不,以后没人相信你。朱青松心里有数。

2018年,儿菜价格一路下滑,朱青松坚持以保底价收购,保住了村民的利益,自己亏了3万多元。

2019年,30亩花菜减产,他四处奔走,为乡亲们申领了6000元赔偿款。

朱青松的诚信一传十,十传百,跟着他种菜的村民逐年增多,从8户变成了现在的58户。2019年10月,在政府的帮助下,他成立乐松蔬菜合作社,产业发展顺风顺水,他也感觉越来越踏实。

村民郭明会说,跟着朱青松种了5年菜,他从来没有让我们吃过亏,我们也踏实。

“我赚的不只是钱,更是诚信。”这是朱青松的口头禅,也是成功秘诀。

“这副担子,马虎不得”

2019年12月3日下午,播州区乐山镇民星村龙塘组,三三两两的村民背着刚刚采摘的蔬菜,集聚在一辆货车旁。

这是朱青松收菜的货车,每天下午4点左右都要开来这里。

“到账了!”村民张小群的手机短信提示音响起,他说:“莲花白39斤,青菜薹62斤,一共110元,直接打进了我账户里。”

跟着朱青松种菜,建档立卡贫困村民苟德江现在光卖菜一年就能挣1万多元,已摘掉贫困帽子。

在朱青松带动下,唐永辉已是蔬菜种植大户,现在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

返乡创业6年来,朱青松年收入也超过20万元,买了两辆货车、一辆SUV,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以前,村里土地大量闲置,现在,全部种上了生态蔬菜、绿色蔬菜、时令蔬菜,市场供不应求,完全不愁销路。

“58户200多人‘团’在一起种蔬菜,对我来说,这是一副担子,还马虎不得。”朱青松说。

吾乡·吾土

□ 开栏的话

“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

听到这首歌,总让人归心似箭,或热泪盈眶、百折千回……

回到家乡,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到那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地方,让久别重逢相拥细语,让诗意栖居酣畅淋漓。

今起,本报开设“吾乡·吾土”专栏,为您释放乡愁,倾诉返乡点滴,抒发游子情怀……从乡愁里汲取精神营养和道义力量,让我们心中更加自信,脚下更有力量,把对乡土的眷恋转化成投身于广阔乡村事业发展的行动。

筑梦路上乡愁伴。

□ 记者手记

采访朱青松,他总是一边说,一边比划。35岁的他,看起来还像个“孩子王”。

他说以前在宁波打工,总是咳嗽,有时候甚至咯血,回家后就从来没咳过,壮得像头牛。

朱青松的合作社,有一个最大特点:种什么,农户说了算。

农户们说,种菜辛苦,比不得种包谷,那是“懒庄稼”,但种菜收益高,只要人勤快,不愁没饭吃。

“种什么,种多少,农户可自己做主,这样大家才会用心种。”朱青松说。

朱青松的合作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产销对接有创新。

特别是以户为单位的种菜方式,村民更关心种什么、好不好卖、价格咋样,再加上规范生产、统一培训、统一管理、定点收购,农户的积极性高涨。

现在,朱青松和遵义市两家大型连锁超市签订了销售合同,他的蔬菜摆进了20多家超市。

走在回乡路上,朱青松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向前。(谢巍娥 李龙江)

(责编:顾兰云(实习)、陈康清)

贵州新闻推荐

移动端新媒体

  • 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贵州频道微信公众号
  • 贵州频道手机版贵州频道手机版
  • 贵州频道新浪微博贵州频道新浪微博
  • 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贵州频道头条号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