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揚新帆

——印江自治縣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側記

2021年01月30日10:39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近年來,印江自治縣按照脫貧攻堅“四個不摘”要求,創新探索了“2+N”產業扶貧長效機制、“三張網”防貧預警監測機制、“文明儲蓄所”鄉村治理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N”產業夯實脫貧成果

春節臨近,印江自治縣木黃鎮文昌村集體經濟迎來年終結算時點,村支兩委正在抓緊造冊、算賬,准備給貧困群眾進行年底分紅。該村文書徐明成告訴筆者,2021年村集體經濟將拿7萬塊錢,對全村122戶建檔立卡戶進行分紅,每戶大概要分580元左右。

筆者走進木黃鎮文昌村印江同發雙孢菇科技產業園,當地十多名婦女正在忙著給菌種蓋土。天氣雖然寒冷,但勞動現場卻熱火朝天。

向夢琴是文昌村的建檔立卡戶,丈夫和大兒子外出打工了,留下她在家照顧70多歲的老人和小孩,日子過得緊巴巴的。2018年印江自治縣招商引資了同發集團雙孢菇產業落戶文昌村,向夢琴把自家的土地流轉給了園區,自己在園區裡上班。知道筆者採訪的來意后,向夢琴停下手中的活,扳起手指算了一筆賬:在基地上班,八十塊錢一天,一年下來怎麼也有萬多塊,1.2畝土地流轉,又是960塊錢,年終集體經濟分紅又有580塊錢,足不出村就把錢找了,關鍵是照顧好了老人和小孩。這在之前向夢琴從來沒敢想過,如今這樣的願望真真切切的實現了。

據了解,印江同發雙孢菇科技產業園項目總投資22632萬元,項目建成后,年產各類優質菌種800萬升,年工廠化養殖銷售雙孢菇6000噸,年銷售收入13300萬元,帶動當地發展雙孢菇80萬平方米,農戶1000余戶,每戶農民年可實現增加收入42720元。該項目副總經理何其祥告訴筆者, 2020年,園區勞務支出達120多萬元,長期解決60多人就業,短期達1500多人次,並將拿40萬元對文昌村、岑陽村、木良村、邊山村、地茶村等16個村1047戶建檔立卡戶,按家庭人口多少進行分紅,戶均380元左右。通過“引燕筑巢”發展食用菌產業助農增收只是該縣大力發展2+N產業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印江縣緊扣農村產業發展“八要素”,圍繞“2+N”產業布局,食用菌按“一園三帶多點”產業規劃,以“強龍頭、創品牌、重科技、帶農戶、穩增收”為目標,深化產學研合作,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菇農”發展模式,著力打造了東線黑木耳產業示范帶,深入推進“千戶萬菇”行動,鞏固發展食用菌專業村。茶產業積極探索“股份制龍頭大企業+區域中心企業+小微企業”聯動運行機制,打造茶葉產業化聯合體,推進茶產業標准化、市場化、品牌化發展,實現多方共贏。同時,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組織方式,建立產業鏈上的利益聯結機制,引進和培育梵天菌業、同發集團等龍頭企業。目前,該縣建成茶園25.82萬畝、發展食用菌5億棒、發展精品水果14萬畝、中藥材10萬畝,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980個,農業微型企業396家,培育市級家庭農場145家,帶動1.7萬戶6.6萬名貧困群眾增收。

“三張網”筑牢致貧返貧防線

“不是國家政策好,我這個病醫不起哦,我們這個家也就垮了。”羅場鄉茶園村建檔立卡戶吳道仙逢人便說起,國家惠民政策救了她的命,救了她一家。

吳道仙2019年患了椎管內多發神經鞘膜瘤,到重慶大坪醫院手術醫治花去近13萬元,因為是建檔立卡戶享受國家各種報銷后隻自付近3萬元,考慮到手術后仍需用藥,“寶護計劃”又救助了5萬元。這只是該縣困難群眾受益“寶護計劃”救助一個縮影。

針對貧困群眾享受政策保障和社會扶助后,仍存致貧、返貧風險的,該縣又創新探索了“群體式參保、聯動式審核、梯度式理賠”的“防貧保”運作模式,及時啟動防貧保險救助項目,筑牢群眾致貧、返貧最后一道防線。

鄧小芳是杉樹鎮新宅村搬遷至銅仁碧江區的易地搬遷戶,丈夫冉景濤2020年患上心臟病到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醫治用去54萬余元,報銷后自付9.8萬元,考慮到她家三個小孩讀書,家庭有返貧風險,便將她家納入了防貧保險救助對象,通過防貧保險又報銷5萬元,有效減輕了她家的經濟負擔。

2019年來,該縣緊扣脫貧成果鞏固拓展目標,堅持“未貧先助、未貧先防”思路,聚力織好政策保障、社會扶助、保險救助“三張網”,全方位構筑起因病、因災等致貧、返貧防線。通過精准落實“兩項制度銜接”“三重醫療保障”“四心四控並舉”,全面夯實防貧基礎。

同時,該縣每年投入200萬元社會捐贈資金實施防貧保險救助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嚴格把好攻堅隊員監測、行業部門篩查、幫扶干部預警“三道關”,採取群眾申請—村級初審—鄉鎮復核—縣級審查—實地查驗—會議審定—結果運用“六步驟”,對預警對象進行聯動審核,採取梯度式理賠方式,即在各類政策報銷、補償、救助后,對自付費用劃分為三個檔次,根據家庭綜合條件評定等次,進行相應比例的報銷,確保“防貧保險”救助對象公正、公開、精准。

截至目前,該縣累計發放社會救助金2.81億元,兌現醫療保障救助43.72萬人次、2.32億元,教育資助25.34萬人次、2.1億元,防貧保險救助377人、164.67萬元,“頂梁柱”賠付1324人、222.87萬元,“寶護計劃”救助55人、275萬元,有效地筑牢了群眾致貧返貧防線。

“文明儲蓄所”儲蓄鄉風文明

2020年,三村村“文明儲蓄所”將兌換大概4000分左右,這些都是村民們用良好的家風一分一分積攢的,是三村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這幾天,印江自治縣朗溪鎮三村村村委會忙得不可開交,駐村第一書記任林和村支兩委正在對“文明儲蓄所”的積分正負清單進行匯總、造冊,准備在年前將各家各戶的積分兌換了。

任林告訴筆者,2020年田茂貴家積分最多,大兒子貴州師范大學畢業后參軍入伍,加50分,二兒子考上貴州財經大學,加40分,一共加90分。“積分除了不可兌換香煙、白酒,其他像洗衣粉、垃圾桶、食用油等這些日常用品都能兌換,最主要是關系到一個家庭的形象,村民們很在乎。”在一旁造冊的三村村村主任鐵承浪說。

其實,“文明儲蓄所”是“愛心超市”的升級版,是鄉村振興要求的體現。早在2018年,三村村在村內就成立“愛心超市”,鼓勵村民撿拾周邊廢舊紙殼、廢鐵、煙頭等,由村愛心超市按照煙頭20元一斤、酒瓶0.2元一個、塑料3元一斤、紙殼1元一斤的回收標准,“明碼標價”對村民撿拾的廢舊物品和煙頭進行回收。村民通過向超市出售煙頭、塑料瓶子、酒瓶等物品獲得相應數值兌換券,拿著兌換券村民可在愛心超市內換取商品。

如今,走進三村村,村寨干淨整潔,村民和睦友善,一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景象。三村村通過“愛心超市”、“文明儲蓄所”進行鄉村治理只是該縣探索鄉村振興有效途徑的一個縮影。

2020年,該縣在農村和社區建立“文明儲蓄所”,圍繞村民、居民日常行為建立清單,以“積分制”方式管理,並將積分進行結果轉化,分數為正可兌換物品,分數為負則在評先評優等方面相應受限。

根據積分管理辦法,該縣圍繞產業發展、環境治理、公益活動、移風易俗等,以100分為基礎分,制定12個加分項目、12個減分項目、4個一票否決項目,形成了正向加分、負向減分的“正負清單”。目前,全縣已建立10個“文明儲蓄所”推行該辦法,納入管理的村(居)民超5000戶,積分達10萬分。

與此同時,該縣還開展了繁榮農村文藝“五小”活動,即運用小喇叭巡回宣傳,小演員隨機培訓,小廣場隨機表演,小故事隨時收集,小節目定期展演,推行文明餐桌行動,嚴厲整治濫辦酒席,倡導文明新風,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

“下一步,我們將打造‘文明儲蓄所’升級版,把群眾積分與農商行信貸額度和利率挂鉤,激勵帶動更多群眾投身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印江自治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任佔熬說。(田林)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