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貴州省人民政府省長李炳軍作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共分2020年和“十三五”工作回顧、“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全力做好2021年工作、全面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等四部分。
已經到來的2021年是一個具有重大裡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兩個大局”在此交織,“兩個百年”在此交匯,“兩個五年”在此交接,中國共產黨迎來百年華誕,貴州如何確保2021年、“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報告明確,“十四五”貴州要“堅定不移走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
貴州這種“堅定不移”的底氣從何而來?這條發展新路,又有哪些重要抓手和關鍵?
首先,貴州的底氣來自過去五年跨越性的發展成效。
報告用“趕超進位的‘黃金十年’”,來總結過去五年貴州取得的歷史性發展成就。
“打好三大攻堅戰,實施三大戰略行動,建設三大國家級試驗區”、“ 五年來,我們徹底撕掉絕對貧困標簽,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精彩貴州篇章”……
過去五年,貴州在大數據產業、旅游產業、脫貧攻堅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營商環境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多領域取得重大進展,在全國的經濟排位不斷前移,貴州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絕對貧困的標簽。可以說,貴州正借助“千年之變”的契機,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這方面,要重點說一下貴州通過農村產業革命,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走在了全國前列的做法。
這方面,貴州在結構上做文章,通過“破”和“立”來持續優化種植結構﹔在“特色”上做文章,強調以縣域為單位,走出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在“特色”上做文章,強調以縣域為單位,走出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
實踐証明,貴州農村產業革命不僅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提高了農村居民家庭收入,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全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的非常寶貴的經驗。
第二,貴州底氣來自大數據產業爆發性成長的經驗。
筆者用“奇跡”這個詞,總結過去幾年貴州以及貴陽在大數據產業發展上取得的成就。近幾年,貴州在大數據產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上,幾乎能以“奇跡”來形容。這種“無中生有”、彎道取直的發展模式,堪稱最佳案例。
特別是,隨著大數據產業生態的不斷建立和完善,“大數據+”成為了貴州產業提質升級的新引擎。
這包括,大數據與實體經濟等深度融合,貴州順應產業經濟與互聯網經濟融合的現實訴求,立足自身實際,將大數據作為全省發展“三大戰略”之一,深入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強化大數據發展要素集聚,著力引進高科技企業,加快推進大數據與各行各業的融合﹔包括大數據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正在成為貴州整體帶動和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重要抓手﹔還包括貴州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營商環境、引進人才等方面持續發力,集成創新了一整套數字經濟培育、治理方案等等。
可以說,貴州通過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既保護了綠水青山,也通過大數據加精准扶貧的方式,讓貧困地區看到了無限的希望。這種“政府+企業”可持續運營模式良性運轉,以大數據引領和驅動的扶貧產業精准發展、精准脫貧方式,為脫貧扶貧工作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貴州試驗”,也為開啟下一階段貴州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支撐。
這條發展新路開好局、起好步,又有哪些重要抓手和關鍵?
報告強調,“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大力推動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
筆者認為,從產業端,報告從鄉村振興、大數據,給出了這條發展新路的不同著力點。
首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貴州強調產業和平台兩手抓。
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三農”工作轉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階段。
如何更好地銜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關鍵在哪?
筆者看來,報告分別從產業和平台兩端,給出答案。
產業端,報告強調,“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等。
在前幾年農村產業革命基礎上,下一階段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縱深發展的關鍵,放在了按照市場化方式,提高農業標准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
這其中的關鍵是市場化,而市場化的關鍵,則是必須從供需兩側的同步考慮。
進入新時代,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表現為結構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必須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轉變產業生產方式,按照高質量的要求發展優質農產品,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推動貴州綠色農產品加快發展。
而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關鍵,重點則是建設“三鏈”,即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貫通供應鏈,完善農產品流通設施﹔提升價值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平台端,貴州強調要做強城鎮經濟。
報告強調,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主載體,集中布局一批勞動密集型產業,建設一批返鄉創業示范園區和示范項目,發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小鎮、農產品精深加工小鎮、文化旅游小鎮,提高吸納就業能力。
報告的要求,也與我國“十四五”規劃建議精神相吻合。“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把鄉鎮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主要是強調要讓鄉鎮成為帶動農村發展的龍頭。
在我國農村,鄉鎮上面連著縣,下面連著村,是農村資源要素交換的關鍵節點,也是公共服務的主要供給者,還是鄉村治理的重要環節。
而在新階段三農工作開展中,鄉鎮可以成為鄉村治理的中心,農村的服務中心,數字鄉村的中心,美麗鄉村的中心,以及更重要的鄉村的產業中心。要把鄉鎮建立成連結縣域各級產業平台與農村的產業中介橋梁和通道,通過鄉鎮產業園、龍頭企業,通過合作社等組織形式,建立起與鄉村產業的緊密聯系和帶動能力。
其次,大數據產業高質量發展,貴州強調融合和園區。
縱深推進大數據產業發展,貴州的重點和方向是哪,報告也給出了兩個關鍵。
報告強調,“狠抓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可以說,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而貴州則把這種縱深方向,放在兩個方向上,推動工業向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融合升級﹔以及推動“大數據+農業”向縱深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這裡特別要指出的是,貴州利用大數據不僅解決了“怎麼種”的問題,還利用大數據解決“怎麼銷”的難題,通過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勢,逐步探索出一條用大數據助推鄉村振興、用市場化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而這種大數據+農業在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模式,特別值得一些地區學習。
除了“融合”,貴州強調的另外一個關鍵是園區。報告中指出,“狠抓產業園區提質發展”,並給出了一攬子大動作,包括:推動配套企業向園區集聚、促進產業高端補鏈、終端延鏈、整體強鏈、以及推進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等等。
可以說,“十四五”時期,貴州對於產業園這個載體、平台的重視、強調,將再上新台階。(作者系中國產業集聚研究專家、老楊會客廳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