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比,寒冬臘梅那是我,堅硬岩石那是我,一聲喊魂響天河,吼開日子千層鎖……”舞台上,是貴州重重大山裡的貧困山村,隨著高亢、堅定的唱腔,“不信神、不信邪、不信命”的“當代女愚公”鄧迎香向我們走來,一個感人的故事就此展開。
1月10日晚,由貴州省黔劇院創排的大型脫貧攻堅題材黔劇《臘梅迎香》在貴州國際會議中心劇場上演。劇中講述的感人貴州故事、傳遞的當代貴州精神,深深打動了台下觀眾。
打造脫貧攻堅主題劇目
《臘梅迎香》是繼大型現實題材劇目《天渠》之后,省黔劇院創演的又一部大型劇目,同樣以反映貴州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程中的英雄人物事跡為主題。該劇根據我省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鄧迎香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事跡改編而成,既是省文旅廳、省黔劇院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的劇目,也是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台藝術優秀展演劇目。
《臘梅迎香》由國家一級編劇、貴州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曹海玲擔任編劇,特邀全國知名導演陳濤、余鳳霞執導,省黔劇院一線主力演員全部上陣,省內外作曲、舞美、服裝、燈光、布景等一流團隊共同創作。
2019年,《臘梅迎香》投入劇本創作。劇組多次赴劇中故事發生地麻懷村採風,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環境、人物原型的故事經歷。採集到鮮活一手素材后,劇組結合專家建議,在劇本、音樂和舞美方面進行多次修改調整。
“現在的麻懷村,已成為貴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因鄧迎香這樣的基層黨員起表率作用,才帶動當地百姓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我們想用黔劇來講好貴州故事,講述貴州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道路上的付出,努力彰顯貴州精神、時代精神。”省黔劇院院長、黔劇傳承人、該劇男主角的扮演者朱宏說。
陳濤提到:“2019年12月,我們到麻懷村採訪。鄧迎香不向困難低頭的那股干勁,正體現了‘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的新時代貴州精神。”
創新手法講述感人故事
大幕拉開,舞台布景與燈光營造出的村落、高亢清麗的唱腔、自然投入的表演,讓觀眾“走進”位於貴州深山腹地的麻懷村。
劇中,生長在富裕村庄的壩上姑娘迎香,愛上了窮山溝麻懷村的小伙燕林。家中施壓並沒有澆滅她熾熱的愛情,“不信神、不信邪、不信命”的迎香毅然與心愛的人結合。然而命運弄人,數年之后,失去丈夫和兒子的迎香面臨人生路上走與留的選擇。
正當此時,村裡的老主任德龍提出了一個設想:打通一條穿山隧道,改變村裡的貧困面貌。這個設想點燃了迎香久埋於心的夢想。憑著希望的心火,迎香在人生的艱難險阻中不斷成長,帶領百姓打通隧道,迎來巨變。
《臘梅迎香》在藝術方面的創新表現引人注目。在舞美呈現方面,該劇對貴州山水進行藝術化、唯美化的升華﹔在編曲和配器方面,該劇不僅對傳統黔劇的樂隊配器進行調整,還巧妙融合布依族的音樂文化元素,使黔劇唱段既有當地特色,又具時代張力。
受疫情影響,《臘梅迎香》採取了線上直播方式演出,1月10日晚的觀看人數達50多萬人次,專家和觀眾給予一致好評。
“這部劇充滿戲劇沖突而又合理展開,故事真實感人,塑造的脫貧攻堅英雄人物非常成功,舞台表現手法新穎而充滿藝術性。”“該劇充分展現了貴州新時代女性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的頑強拼搏精神,充分反映了有韌勁、不服輸的脫貧攻堅精神。”在直播的評論區,觀眾紛紛點贊並表達自己的感想。
用心創演歌頌美好貴州
“選用貴州非遺劇種——黔劇,起用貴州本土藝術家,採用貴州本土藝術素材,歌頌貴州自己的成就,《臘梅迎香》整個劇目在創作上全部採用貴州元素,展現了貴州人骨子裡那種特別可貴的韌勁。”曾導演過黔劇《湄水長歌》《天渠》的導演陳濤說。
“《天渠》和《臘梅迎香》都是刻畫貴州脫貧攻堅帶頭人的劇目,但兩者差別很大。《臘梅迎香》著重演繹鄧迎香從嫁到麻懷村到成為致富帶頭人過程中的思想成長,充分挖掘和刻畫人物,從側面折射脫貧攻堅進程中人的命運的改變。”曾擔任黔劇《天渠》等多部脫貧攻堅題材大戲編劇的劇作家曹海玲說,創作《臘梅迎香》時,自己希望追求不一樣的審美,追求現實題材的詩情表達,“這裡所說的詩情,並不是花前月下的詩情浪漫,而是注重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深挖人物成長變遷。”
從19歲勇敢追愛的少女,到痛失丈夫與愛子的女性,再到帶領群眾用雙手打通隧道的致富帶頭人……扮演女主角迎香的省黔劇院優秀青年演員鄭函月,將這個人物塑造得感人至深。
“如何塑造好這個命運曲折、內心豐富的角色,對我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鄭函月說,從接到表演任務到劇目上演僅有3個月時間,每天都在反復讀劇本、背台詞,體驗人物的內心世界,“所幸,通過與人物原型的接觸及自己的反復體驗,我很快走進人物內心,演繹出這個歷經苦難卻敢於拼搏,帶領鄉親在脫貧攻堅路上不斷成長、升華的典型形象。”
“下一步,我們將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中創作更多、更好的劇目,用心歌頌更加美好的貴州。”朱宏說。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趙紅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