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在有理》貴州樣板系列六:

當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1年01月20日16:31  來源:貴州日報
 

今天,《貴在有理》繼續開講!新篇章之“貴州樣板”第六集邀您見証當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能“飛”多遠……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曾經,山高路陡是貴州的現實寫照。

貴州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耕地碎片化嚴重,耕作成本高,農業產業化發展一度受到制約。

久困於貧,唯有革新。

貴州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為農業賦能,為扶貧賦能,以技術驅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奮力突破桎梏,擁抱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走向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

科技無形,卻通過有形實體推動貴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特色優勢產業的科技成果培育、農業4.0項目實施、智慧農業“科技地標”打造、科技特派員選派機制和管理服務模式創新……系列舉措顯示出科技扶貧強勁的生命力。

科技賦能,突破農藥行業難題。2020年初,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院士主持完成的“防治農作物主要病虫害綠色新農藥新制劑的研制及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項目針對蔬菜、水稻等作物,有效解決了現有藥劑安全性差的難題。近三年推廣應用4127萬畝次,為植保科技進步、農藥行業發展、農產品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科技賦能,優選茶樹品種。從田間到實驗室,貴州茶樹育種專家不懈研究,相繼培育出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系列特色品種。全國產量最高的品種“黔湄601”,僅在湄潭縣的種植面積就超過了30萬畝,湄潭茶農因此實現一年三季有收入,一年四季有活干,為農民就近就業增收致富提供了途徑。

科技賦能,野生白芨實現家種。貴州珍稀道地藥材白芨,長期依賴野生資源,貴州省農科院中藥材團隊獨創白芨“馬鞍型”馴化苗和高產栽培技術全國領先,大面積示范基地成活率95%以上,在湄潭縣永興鎮對栽種4年的白芨生態基地進行測產,畝產鮮品最高超過1萬斤,白芨多糖、白芨膠等主要成分含量高於野生和其它產區,率先實現白芨由野生變家種。

科技賦能,推廣山地辣椒適用技術。貴州省農科院辣椒團隊立足貴州辣椒生產與加工需求,育成審定黔辣系列新品種8個,黔椒系列新品種8個,農業部登記新品種14個,制定技術標准8項,研發推廣山地辣椒適用技術15項,在全省辣椒主產區應用推廣面積200余萬畝,為貴州辣椒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貴州的科技扶貧重在“授人以漁”。廣大科研工作者們走出實驗室,走進貧困區,急農民之所急,解發展之所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深入到產業園區、田間地頭進行產業技術的零距離幫扶,用實際行動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

決戰貧困,時不我待。

貴州高校圍繞三農問題,通過技術攻關、技術引領、技術支持、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和產學研用發展模式,助力脫貧攻堅,帶動全省經濟增加收益達到95億元人民幣。貴州通過打造以植物保護世界一流學科為牽引的貴州高端學科專業群,為農村產業革命和構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做了強大的人才、知識和科技支撐。

科技扶貧以源源不斷的創新力,增強了鄉野山村活力,撬動了地方產業經濟發展,讓“高原明珠”貴州散發出閃耀的光芒。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向瑩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