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鎮市駱家橋村:

產業鏈上建支部 產業興旺村民富

2021年01月04日08:41  來源:貴陽日報
 

俯瞰駱家橋蔬菜基地。

大棚裡,蔬菜長勢良好。

當地村民在蔬菜基地覆蓋地膜。

清鎮市駱家橋蔬菜基地建設以來,紅楓湖鎮駱家橋村羊昌組村民王顯忠很積極,帶動大家流轉土地,是支持基地建設的積極分子。

然而就在前幾天,王顯忠帶了同組的一群村民來向村干部“告狀”:“基地管理人員懂技術,但安排用工不合理、不公平。”當天,村黨支部就和基地黨支部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黨支部成員、村民組長代表、村民代表等30多人商討了3個多小時。“絕對不允許不公平的現象存在。”了解王顯忠等人的訴求后,黨支部成員向他們承諾一定解決問題。

同時,基地負責人賀彥鴻立即向上級公司反映村民訴求。“經過商討,我們完善了用工安排新制度,目前制度已起草完成,正和村支兩委協商。”賀彥鴻說。

聽群眾心聲,快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駱家橋村得以高效推進蔬菜基地建設的原因。貴陽保供蔬菜基地項目落地該村后,村支兩委積極探索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發揮支部和黨員的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促進了基地快速建設,帶動了村民增收致富。

建強戰斗堡壘

念好產業“致富經”

從駱家橋村蔬菜基地監測平台上望去,已建成的201個蔬菜大棚像是披上了一層銀裝,十分壯觀。大棚邊建設邊種植,今年已完成兩季蔬菜採摘,第三季的西藍花和羊肚菌也即將迎來採摘季。

駱家橋村佔地8.9平方公裡,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但恰好處於紅楓湖水源保護區,不能發展工業。此前,除了400余畝苗木基地,村裡沒有其他產業。

如何在保護好“大水缸”的同時,又讓地生“金”,成了駱家橋村面臨的一大考題。

2019年,貴陽在全市啟動2.5萬畝高標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設,為駱家橋村帶來了機遇。通過積極爭取,3200余畝保供基地落地駱家橋村,貴陽市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基地建設和生產。

當年3月23日,村支兩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動員村民流轉土地。

“流轉土地不僅有租金,務工也會優先錄用。”村支兩委向村民講清楚土地流轉的好處,再加上前期的苗木基地建設讓村民看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八成以上的村民都同意流轉土地參與基地建設。一個月時間,3200余畝土地全部流轉完成。

土地流轉完成后,基地建設也迅速展開。如何借助這次契機,讓產業可持續發展?村支兩委積極思考。就在基地啟動建設幾天后,村黨支部書記李政倫和貴陽市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程蜀黔在總結交流過去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時得出一個結論:黨支部發揮作用,是產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兩人達成共識,要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蔬菜基地黨支部和村黨支部實行聯建。

“要建強基地黨支部這個戰斗堡壘,帶頭人必須發揮作用,重點得從村干部著手。”駱家橋村駐村第一書記吳波認為,要著力提升基層干部的職業素養和履職能力,改變傳統粗放的工作方式,與時俱進,不斷充電,才能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找准症結后,駐村工作組邀請貴陽市委黨校專家,充分發揮流動大講堂的載體作用,以“如何當好一個干部”為定位,通過接地氣的內容講解,讓村支兩委成員、基層黨員、群眾都參與學習,從思想上開始改變。除了在本村,流動大講堂還帶領大家走出去,學習其他村黨建和產業發展先進經驗。

不僅如此,駱家橋村還充分利用黨組織生活會,共同商討發展問題、解決思路。以前,組織生活會往往是走形式,現在,組織生活會“活”了,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商量會議主題、內容、形式,充分發揮了這一載體的作用,產業發展有了“智慧講堂”。

在支部聯建的同時,駐村工作組積極當“參謀”,幫助村裡完善管理制度,規范黨組織干部職責。現在,村裡大事都要通過會議討論,確保基層工作公開透明、高效及時開展。

村黨支部還制定相關制度來解決矛盾糾紛,設置舉報箱,充分發揮基層民主監督的作用,將村干部、黨員的行為置於“陽光”之下,創造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努力讓產業基地成為村民持續增收的“存錢罐”。

通過共建黨支部,駱家橋村的產業發展有了堅實的戰斗堡壘,群眾反映的問題也得到了及時解決。目前,駱家橋村已完成201個大棚的建設。

發揮示范作用

畫好發展“同心圓”

在駱家橋村已建成的蔬菜大棚中,有6個大棚比較特殊——不僅是“黨員示范棚”,還是高科技蔬菜品種種植示范棚。負責這些大棚的黨員既要做好政策“宣傳員”,也要當好矛盾“調解員”,還要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

“育苗質量直接關系到蔬菜種植效益,‘黨員示范棚’主要用來育苗,培育優良品種。”李政倫說,負責育苗大棚的黨員比其他人責任重大。

村文書周貞明是其中一個“黨員示范棚”的負責人,自從負責“黨員示范棚”以來,他自加壓力,自覺學習管理、種植、政策等方面的新知識,主動參與管理類相關培訓,不斷“充電”,學習人員管理方式方法,提升組織協調、矛盾化解等方面的能力。

“如果技術上一竅不通,或者一知半解,管理起來難度會很大,別人把你當外行,說的話也沒有說服力,沒人聽,更別談管理了。”這是周貞明的體會。通過學習,他已熟練掌握土地消毒、蔬菜育苗、幼苗種植、農藥噴洒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

“以前大家不懂育苗,也不懂管護。如我們過去用傳統方式噴洒農藥,殺虫效果不好。現在我們知道了,噴洒農藥時,噴頭要向上呈45度角,先噴洒葉子背面,再平掃式噴洒。”說起蔬菜種植和管護技術,周貞明頭頭是道。

在周貞明的帶動下,他所負責的示范棚育苗品質得到了顯著提升,大棚育苗成活率從之前的80%左右提升到了目前的98%以上。

對於基地建設中遇到的棘手問題,村黨支部還充分發揮老黨員的作用,讓有威望的老黨員給群眾做思想工作。

擁有40年黨齡的朱志學就是其中一位。在土地流轉階段,62歲的朱志學積極幫助村支兩委做群眾的思想工作。“要把道理講清楚,有理有據,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談起為群眾做思想工作的經驗,朱志學有不少“小竅門”。

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駱家橋村及時將發展中的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推進了產業快速發展。雖然蔬菜基地還沒全面建成投產,但已陸續栽種了西紅柿、黃瓜等蔬菜,完成蔬菜採摘2200萬斤。

據李政倫介紹,隨著基地逐步投產,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村民人均收入仍從2019年的19000多元增加到22000元左右。

支部強產業興

物質精神“雙豐收”

看到家鄉有了產業,在外務工的村民紛紛回家,逐步成為“農業工人”,多了一條致富的路子。

在駱家橋蔬菜基地的露天片區,村民顧懷秀正在給花菜地補苗。基地離家僅幾百米,每天早上走三五分鐘,就能在家門口上班,中午還可回家吃飯休息﹔每天做八個小時,純收入至少100元……這樣的日子,顧懷秀之前“想都沒想過”。

顧懷秀說,以前她和丈夫在福建打工,家裡的娃娃成了留守兒童,回到基地務工后,一年收入至少有3萬多元。“蔬菜採摘季節最忙,天天加班,每月有5000多元收入。”顧懷秀心裡記著一本賬,“巴不得能天天干活,多掙點錢,讓娃娃都能上個好大學。”

如今,駱家橋像顧懷秀一樣在家的婦女,基本上都來到了基地務工。據統計,僅在建設階段,基地用工量就達到20萬人次,農忙時,基地每月支出務工費達60萬元。基地全部建完后,一年至少給當地帶來15萬人次用工量。

務工收入僅是村民收入的一部分。李政倫介紹,蔬菜基地建設的利益聯結方式採取“三錢分紅”模式,包括“土地錢”“分紅錢”“務工錢”。其中,“土地錢”為土地租金,“分紅錢”為入股土地收益分紅,“務工錢”即村民務工收入。2019年,基地剛建設未產生效益時,村民每畝地就已取得200元的分紅。

以前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周蓮麗,在工廠當過小組長。來到基地后,有管理經驗的她成了一名管理員,每月收入4000元。再加上7畝地的租金和分紅,她每年的收入至少有55000元。“家裡已經建了一棟兩層的樓房,今后賺了錢,打算往上再加一層。”周蓮麗說。

收入提高后,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發生著變化。村委委員賈承明記得,以前村裡流行比“搓麻將”的技術,現在大家都開始比收入、比教育、比衛生了。

朱學武是變化最大的人之一。50多歲的他是個“單身漢”,以前不僅酗酒,也不注重家裡的衛生,是村裡遠近聞名的“懶漢”。今年,駐村干部提議安排他去公益崗位,不少村民持懷疑態度。沒想到朱學武不僅干好了工作,增加了收入,還成了一名人見人夸的勤快人,家裡的環境衛生狀況也變好了,連精神面貌都發生了變化。

“書記,你快來看我家衛生做得好不好。”一遇到吳波,朱學武就邀請他去給家裡的衛生“打分”。(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周治友 陳文新 黃菊 龍震宇/文 郭然/圖)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