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靖曉燕 申雲帆)冬日的銅仁萬山區敖寨鄉,周邊農田裡成片的巨菌草、苧麻正悄然地“吃”著土壤裡的汞元素。
萬山區,曾是中國最大的汞工業生產基地,汞資源儲量分別位列亞洲之首和世界第三,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隨著汞資源的日漸枯竭,生產規模日趨縮小。至2002年,萬山汞礦被宣布政策性關閉破產,萬山成為第二批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
為讓百姓“吃得安心,住得放心”,近年來,銅仁市在推進汞開發與冶煉過程中歷史遺留尾礦庫、廢渣堆存場所整治的同時,確定了以風險管控為主線,以“受污染土壤安全利用、實現農產品安全生產”為核心目標,以“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為最高宗旨的農田土壤安全利用與修復治理策略,探索出獨具特色的汞污染土壤“生態治理+生態產業+生態扶貧”的治理模式。
“我們有針對性地制定整治方案,以治理土壤汞污染為重點,積極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與治理修復,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銅仁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科科長黃柏雲說。
2018年,隨著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技術團隊的加入,為萬山區敖寨鄉、下溪鄉以及碧江區瓦屋鄉等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與治理修復探出一條新路。
“針對中低污染水平汞污染土壤,主要採用以農藝調控技術為主,鈍化技術為輔的技術路徑。比如,調減水稻種植季節,切斷污染水源灌溉,並結合降低重金屬活性鈍化劑,完成了油菜、水稻品種低汞累積品種篩選試驗,並進行了田間驗証。而對於中、高污染水平等汞污染土壤,採用以水田改旱地種植結構調整為基礎,結合農藝調控和鈍化技術,種植食用菌以及多種非食用性經濟植物。”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騰浪介紹說。
科研團隊在污染土壤裡種植了苧麻、蘆竹、巨菌草等非食用經濟植物,它們在完成土壤生態修復的同時,還能形成產業。作為可以“吃掉”土壤中重金屬的植物,一畝苧麻每年可從土壤中提取4320毫克的汞,一畝巨菌草每年則可以從土壤中提取1.98萬毫克的汞。”
騰浪進一步向記者介紹,苧麻、蘆竹、巨菌草等超富集汞植物,不僅能提取汞,收獲后還可用作生產板材的原料,生產出來的植物生態板有零甲醛、穩定性強、耐水耐候等環保的特點,每畝年產值可實現上萬元。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試驗,萬山區中低汞污染水平土壤種植的水稻汞超標風險大為降低,所種植的油菜菜油中總汞達標率實現了全部達標,為當地的農業生產提供了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