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在黔西縣五裡鄉新樂村村委會門口,胡敏如往常一樣,乘上從金碧鎮駛來的公交車,前往幾公裡外的五裡鄉新法村頭花蓼種植基地上班。
“等不了幾分鐘,公交車就來了。3塊錢坐到新法村,再走幾步路就到基地了,很方便。”胡敏說。
經過15分鐘左右的車程,記者跟著胡敏一起步入新法村頭花蓼基地,見到30余名務工群眾手持鐮刀,俯身收割。
“來務工的大多是要照看家裡,在基地干活解決了就近就業的問題。”胡敏說,在基地務工每月有2000余元收入,賺錢和顧家兩不誤。
據了解,新法村曾是黔西縣的深度貧困村。近年來,隨著當地石漠化治理推進,道路交通的完善吸引了外來企業投資,在石頭地裡做起發展文章。今年,該村發展種植中藥材頭花蓼1300畝。
如今,到了頭花蓼採收時節,需要大量勞動力,附近村落群眾紛紛乘坐鄉村公交前來基地務工。新法村村支書班國祥介紹,今年,基地已帶動群眾就業1.5萬余人次,聯結帶動250余戶農戶增收,畝產值可達3000元。
路通產業興。近年來,五裡鄉投入資金3815萬元,實施公路建設87條110余公裡,“村村通、組組通”全覆蓋,小康之路修到家門口。今年7月,五裡鄉正式開通鄉村公交車,金碧鎮到五裡鄉中心村公交線路打通,群眾出行“最后一公裡”問題得到解決。
過去阻礙農村發展的小路,如今變成寬闊大道。道路沿線發展起來的鄉村扶貧基地,已成為推動發展、帶動就業的重要引擎。
“目前,五裡鄉重點打造了中藥材、高粱、精品水果‘三個一萬畝’產業核心區,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農戶增收致富。”五裡鄉鄉長蘭流品說。(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