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文到市場,這段旅程或如“蜀道難”,高不可攀﹔或如“窗戶紙”,一捅即破。
近日,江蘇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常機電)再次拿回了“江蘇省知識產權工作先進集體”的榮譽証書。該校利用產教融合、“三鏈銜接”的辦法,捅破了成果轉化的“窗戶紙”。
近年來,常機電與國內超千家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面向常州優先發展的十大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聯合地方企業實施重大項目180余項,累計授權專利2500件,轉移轉化科技成果800余項,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利大戶,真正將論文寫在了大地上、產業中。
科研“頂天”:拿下立項“大滿貫”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科研能力是高等學校賦能地方產業、實現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的關鍵。近年來,高職院校的科技成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企業來說,高職院校的成果更接地氣。”常機電科研處處長張波說。
張波介紹,學校高度重視科研創新,出台多項激勵制度與措施,鼓勵廣大教師積極投身科學研究與創新。
“我們以成果轉化為導向,利用靈活的考核制度,達到分類考核,人盡其才的目的。”張波說。在工作實踐中,張波總結出了“三年現象”,即一名高層次人才來到學校,前三年對於其科研道路至關重要。“這三年,教師可以自行選擇,把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盡量減輕其教學任務。”
從瑞典留學歸來,進入常機電的博士李瑞環就是受益者之一。她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級項目,實現了常機電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零的突破的同時,也完成了國家四大高級別項目“大滿貫”。高層次人才在高職教育領域取得成功,這也標志著常機電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目前,學校設有7個混編科研團隊、20余個柔性項目團隊,凝聚了一大批教科研經驗豐富和工程服務能力卓越的人才,形成了專業互補、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結構合理的應用科技創新團隊,有效支撐了常州工業智造明星城建設。
轉化“立地”:產業鏈上辦學促成長
在今年6月舉辦的世界技能大賽江蘇省選拔賽上,常機電的學生展現出了高超的技能水平和職業素養,取得佳績。
這並非偶然。即便在晚上8點鐘的校園裡,校產教園依然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學校利用“內園外站”豐富的辦學資源,全面實施了“全人格”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王雲良教授團隊,依托學校在國內率先研制建立的智能工廠,與吉林一家新材料科技企業合作,開展企業智能化改造項目。此次智能化改造工程總投入2.6億元,生產綜合效率提高30%,廢品率降低50%,減少用工40%,生產成本最多可降低10%,利潤率至少可提高8%。項目完成后,企業年增銷售收入預計可達4.9億元。
“我們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選擇重點聚焦智能制造技術,針對常州以及蘇南地區制造業、龍頭企業的需求,在工業設計、制造加工、生產維護等環節打造智能制造專業集群。”張波說。通過實施高層次平台、重大項目、標志性成果三大行動計劃,建立教師教學、科研業績考評機制,常機電消除了教學、科研不配套不融合的孤島現象。
此外,常機電還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成立科技成果轉化領導小組,並將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納入“雙高”建設考核評價體系,促進科研骨干與企業家的早期深度融合,挖掘轉化前沿顛覆性技術,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為科技成果轉化注入了更大的動力。
目前,學校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技術鏈、創新鏈、人才鏈,打造了工業機器人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技術等6個專業群,還牽頭建立5個全國性職教集團、11個“廠中校”、38個雙師基地,以及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工業中心、共享工廠、技術教育超市等,形成了對接智能制造業的合作優勢,培育億元產值的高新技術企業8家,助推安川電機等國內外優質企業落戶常州,促進了區域產業邁向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