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服務、運營三位一體 盤活高校智慧資源

本報記者 劉 昊 通訊員 王源林

2020年12月28日08:41  來源:科技日報
 

“十三五”期間,廣西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入駐企業年均超過50家,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3家,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交易額年均增長20%以上,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轉化質量得到極大提升,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功駛入“快車道”。

與眾多“雙一流”建設高校同台PK,廣西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桂電)斬獲了大賽唯一一個一等獎。

近日,在江蘇舉行的第七屆微米納米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科研成果轉化學生大賽上,桂電電子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教師指導的學生團隊的創新項目“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試紙”順利進入決賽,最終拔得頭籌。

“我們探索把創新理念融入學校的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中,已初見成效。”12月24日,桂電校長徐華蕊說。

近年來,桂電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科技成果轉化領導小組,形成了以技術轉移管理辦公室為管理主體、大學科技園為主要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桂林電科大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為技術轉移市場化運營機構的管理、服務、運營“三位一體”體系,不斷推進成果轉化改革,釋放科研創新發展活力。

2019年,桂電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成為廣西唯一入選高校。

“四創中心”:讓成果轉化贏在起跑線

桂林市國創朝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直接來自桂電“四創中心”的校友企業之一。該公司總經理梁二苗認為,正是“四創中心”的前身“創新基地”,為他的公司發展壯大贏得了第一桶金。

坐落在桂電花江校區西北側的“四創中心”,是該校融“創意、創新、創造、創業”為一體的大學生科教協同育人基地,同時也是大學生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我是中心的第一批創業者和受益者。2006年,我還是一名在校生,當時在中心的前身‘創新基地’,我們擁有一個很好的研發團隊和一批富有創意的科研項目。”梁二苗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2007年,桂林市大學生創業園在桂林信息產業園成立,依托自主研發的項目,梁二苗注冊的公司很快成為了桂林大學生創業園的第一批20余家入駐企業之一。梁二苗表示:“十多年來,盡管發展目標不斷調整,但我一直堅持將學校電子信息領域的前沿科技成果服務於公司發展。”

目前,該公司已發展成為廣西千億元產業重大科技攻關工程項目“遠程在線檢測監控平台及信息管理系統”承擔單位,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技項目12項。公司致力於為客戶提供教育物聯網、車聯網的整體解決方案,與華為、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等單位在物聯網應用領域有著深度合作。

梁二苗說:“學校成立‘四創中心’后,我又成為了第一批入駐中心的50多家企業之一。公司與學校聯合申報‘整合高精度北斗定位的車聯網關鍵技術及車載智能終端研制’的項目,獲廣西創新驅動重大專項資金130萬元,加上各類橫向委托項目經費累計近200萬元,為企業發展注入了全新的動力。”

花江慧谷:打造成果轉化“加油站”

“長期以來,學校產生的大量科研成果在廣西落地相對不足。”桂電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曹衛平介紹,“為解決這一難題,學校聯手桂林市政府打造了一家科技成果轉化‘加油站’——花江智慧谷電子信息創業產業園。”

花江慧谷電子信息科技園(慧谷)(以下簡稱花江慧谷)首期建設投入8.9億元,與桂林市科技成果轉化園(智谷)並稱桂林花江智慧谷,至2022年計劃總投入21億元。

花江慧谷同樣坐落在桂電花江校區最南側,與學校的“四創中心”僅僅數百米之遙。“之所以選址校園周邊,主要目的在於可以解決學校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問題,同時可以解決學校畢業生就近實習就業問題,還可以解決企業項目研發人員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問題。”劉建明介紹說,“從功能上看,‘四創中心’側重於科教協同育人和項目研發的‘初試’﹔而花江慧谷則側重科研項目的‘中試’和科技成果的鞏固。”

“全面建成后的花江慧谷可容納6000多人同時進行研發和辦公﹔預計未來10年內,能夠孵化各類數字經濟高科技企業100余家。”桂電發展規劃處處長潘開林介紹道,“當前,入駐花江慧谷一期的有20多家企業,這些企業盤活了桂電4萬多大學生的智慧資源,同時充分利用了學校近10億元的儀器設備資源。”

在花江慧谷,入駐企業依托科技項目申報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后補助,贏得了大量的社會金融投資。2018年,桂林睿之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銷售代理達標轉讓股權的方式,從桂林健一奧普醫藥咨詢有限公司融資100萬元﹔2020年,學校許睿教授團隊的“用於高氨氮濃度廢水的環流式短程反硝化反應器及系統”成果與廣西桂林綠帆環保膜科技有限公司簽署技術作價1500萬元轉讓協議。

此外,入駐企業聯合學校申報項目還可獲得可觀的科技項目資金資助。“公司與學校合作申報項目‘慢性疾病監測移動智能終端產品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示范’,獲廣西創新驅動重大專項發展的專項資金800萬元。”桂林永成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陳真誠介紹說。

2020年,該公司聯合學校申報項目用於新型冠狀病毒現場快速檢測的試紙研發及應用,再次獲廣西科技廳資助300萬元。“這一資助非常及時,為試紙能夠在2月研發成功、4月獲得歐盟CE認証標准和及時投入市場應用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獲得2020年“廣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的陳真誠發表獲獎感言時如是說。

大學科技園:攜手政府培育行業領頭羊

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2019年底,依托學校作為教育部首批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的優勢,桂電牽頭成立了廣西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聯盟﹔廣西大學、廣西醫科大學等63家高校先后入盟,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集聚發力之勢。

“學校還先后出台系列制度專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對合同的審批流程、收益分配、人才激勵等方面分別進行了明確規定。”桂電國家大學科技園(以下簡稱大學科技園)主任陳岳林說,“目前入駐大學科技園的企業95%以上為科技型企業,行業領域涉及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環境保護等,其中不乏我們聯手政府共同培育的行業領頭羊。”

廣西智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應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提供智慧政務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2018年被廣西科技廳認定為“瞪羚企業”。

該公司總經理李靈巧告訴記者:“公司入駐大學科技園后,與學校聯合申報廣西科技廳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獲得立項,2016年參加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獲廣西金獎,次年入圍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李靈巧表示,“得益於學校、科技廳和桂林市提供的各類研發資助基金150多萬元,公司的研發投入得到較大增長,為獲批‘瞪羚企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桂電副校長張文濤介紹說,“十三五”期間,桂電大學科技園入駐企業年均超過50家,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3家,其中“瞪羚企業”1家。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技術交易額年均增長20%以上,2次獲廣西技術轉移示范機構考核評估優秀,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轉化質量得到極大提升,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功駛入“快車道”。

“今后,我們將瞄准中國—東盟主陣地和國內電子信息行業主戰場,讓更多高校科技成果更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服務廣西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真正落地生根。”桂電校長徐華蕊表示。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