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快車,非遺產品出山

2020年12月24日08:20  來源:貴州日報
 

近日,記者坐上丹寨縣的鄉村營運客車,在寬敞的大道上一路向東,經過揚武鎮,進入蜿蜒的盤山路。盤山路兩旁風景醉人,時不時看到依山而建的苗寨。

正是靠著寬敞的道路,丹寨縣的非遺產品搭上了出山快車,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經過約1小時的路程,記者到達丹寨縣揚武鎮爭光村。爭光村是丹寨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蠟染的發源地之一,村裡的苗族婦女們世代傳承著制作蠟染的手藝。近年來,隨著交通改善,爭光村依托這一手藝,衍生出不少手工作坊。

“快則兩三天,慢則一個星期就要出去送貨一次。”在爭光村一家蠟染坊,羅佩瓊一邊描畫蠟染,一邊跟記者聊起她在村裡發展蠟染的經歷。

早年,因交通不便,羅佩瓊曾外出務工。2006年,村裡修通公路,她回鄉開辦手工作坊,一辦就是十幾年。這些年,通村公路從泥土路變為水泥路,再到擴寬。路越修越好,羅佩瓊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從原本的單打獨斗,到2017年成立公司,帶領當地婦女群眾共同增收致富。

“以前要花5個小時才能走到縣城,不通路根本不知道怎麼把產品運出去,蠟染做出來都是自家用。這些年交通好了,銷售方便多了。”村主任張仁忠介紹,爭光村目前有蠟染工坊13家,村裡9成以上婦女能畫蠟,全村蠟染產業一年收益有20多萬元,產品最遠銷往美國、法國等地。

參觀完爭光村的蠟染工坊,記者坐上開往龍泉鎮卡拉村的公交車,經過七八站后,到達目的地。

卡拉村地處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丹寨萬達小鎮旁,距縣城僅2公裡,距余安高速丹寨收費站口不到1公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卡拉村群眾世代傳承編制鳥籠的技藝,卡拉鳥籠被收錄進貴州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編制鳥籠,產品遠銷省內外。

削切竹片、轉孔、編制……卡拉村民王阿且正在家中編制鳥籠,他編制鳥籠已有數十年。“一個人一天大概可以做兩個鳥籠,每個鳥籠能賣七八十元,一年售賣鳥籠的收入在萬元以上。”王阿且說,雖然手工編制產出效率不高,但十分受歡迎。隨著村裡游客增多,卡拉鳥籠的單價和銷量都漲了不少。

不同於王阿且的家庭作坊,王秋的鳥籠產業初具規模。“這幾年,交通方便了,很多游客乘坐公交車前來體驗和購買。依托鳥籠元素,我們還發展了鳥籠燈罩、書架、把玩件、擺件等工藝品,一年營業額達到50萬元。”王秋告訴記者,依托鳥籠產業,她已成立公司,打造出集生產、銷售、體驗於一體的店鋪。(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紹波)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