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縣水土流失治理惠民生“粉色花海”托起鄉村致富夢

2020年11月10日14:12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2020年10月24日,黔西縣五裡鄉新法村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吳建華 攝
2020年10月24日,黔西縣五裡鄉新法村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吳建華 攝

金秋時節,走進貴州省黔西縣五裡鄉新法村,沿途集中連片的頭花蓼花開得正盛,粉紅色的球形花朵好像從地面冒出的一個個粉紅色氣泡,把以往的石旮旯地裝扮成美如詩畫的花海,引來不少游客觀賞。

新法村距黔西縣城20余公裡,最高海拔1560米,是五裡鄉海拔最高的村。以前該村因土地破碎,土壤貧瘠,土地石漠化較為嚴重,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發展,被列為黔西縣深度貧困村之一。

“那些年老火得很,土地又不好,全是石頭,泥巴些挖都挖不下去,栽點包谷出來收成都不好,人都不夠吃,更不要說喂牲口嘍。”黔西縣五裡鄉新法村65歲的村民李登學回憶著說。

2014年,黔西縣在五裡鄉新法、金雞2個行政村實施了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1250萬元,工程於2015年1月開工建設,同年5月完成建設任務並通過省級竣工驗收,治理面積達2.37km2,機耕道、作業便道、截排水溝、蓄水池、沉沙池等設施得到完善。

“工程實施后,有效提高了土地使用面積,雖然土壤還不是很肥沃,但為后期產業項目的引進打好了基礎。”黔西縣水務局水保辦工作人員劉鑫介紹說。“2014年以來,黔西縣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10個,總投資15985.5萬元,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5.96平方公裡。”

工程的實施,不僅基礎設施得到完善,還取出了大量田間臥牛石,使得零星的土地相對連片成塊,增加了土層厚度、提高土壤肥力,曾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土”變成了現在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土”,為新法村今后的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之裡土地不好,以前喔,土全是石旮旯地,犁土隻能靠人挖和牛犁,那時候一天最多犁2畝地,現在土裡的石頭取出去嘍,可以用機子犁了,一天10畝沒問題。以前一畝地好的時候最多出500斤包谷籽,現在至少出800斤呢。”說起新法村近年來的變化,該村村民蔣發禮激動不已。

“2019年我們村引進頭花蓼草藥種植項目,土地流轉費達45.5萬元,截至目前在基地務工人員達20000余人次,其中貧困戶務工人員達7000余人次,發放工資200余萬元。”黔西縣五裡鄉新法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旭峰說道。“現在我們村已種植頭花蓼1300畝,每畝產值可達3000元,聯結帶動250余戶農戶增收。在2017年底時我們村就出列了,2019年底所有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來到新法村村委會,隻見幾名村民正在晾晒大棚裡熱火朝天地的翻晒頭花蓼,一陣風吹過,空氣裡飄過陣陣草藥香。

“我家有6.5畝土地,以前主要是種點包谷和洋芋,年成不好時,除掉肥料錢和人工費,根本沒有啥收成。”務工村民李登學說,“我現在65歲了,土也種不了多少,我家把4.8畝石旮旯土流轉給合作社 ,一畝地還有350 塊錢的流轉費,加上我在基地務工得的10000多塊錢工資,比以前實在好得太多嘍嘛。”

“疫情期間出去也不好找事情做,幸好政府把土地治理了,又引進項目,我從今年5月份就開始在這裡務工,從栽到收我都來做,一天100元,平均一個月至少也有2000元的收入。”務工村民張艷菊邊翻晒頭花蓼邊感激地說。

土地得到有效治理,產業發展起來了,不僅本村村民受益,鄰村的村民也能在家門口就業。

“我們這個年紀進廠人家又不要,現在在基地裡打工,從我家來這裡最多半個小時,方便得很,我家兩個人都來,一年增收差不多20000多塊錢呢。”來自五裡鄉石門村的務工村民熊約志滿面笑容地說道。

結合當地的土質地勢等特點,黔西縣五裡鄉新法村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石漠化較嚴重的土地上種植抗旱能力強的頭花蓼,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積極拓寬農戶增收渠道,讓群眾的腰包逐漸鼓起來。

“頭花蓼是一種常用的中草藥,具有消炎、解毒、利濕等多種功效。它的花期比較長,具有觀賞價值,我們想擴大種植規模,並依托吱嘎阿魯湖和安家營紅色文化這兩張名片的優勢,打造既可以賞花摘果又可以乘船游玩品美食的特色鄉村旅游。”群眾收入穩定有保障,日子越過越安心,五裡鄉人民政府黨政副書記田家秋又開始謀劃起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如今的新法村,如詩如畫的粉紅色花海不僅扮靚了貧瘠的土地,還托起了當地群眾的致富夢,新法村“窮村”的身份正在華麗轉變。(安芮)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