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姐妹們“繡”出幸福,讓我很驕傲︱三都自治縣雪花湖社區扶貧車間負責人韋應麗

2020年11月06日10:08  來源:貴州日報
 

以馬尾為重要原材料,繡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而夸張,這就是被稱為刺繡“活化石”的水族馬尾繡。

我叫韋應麗,今年57歲,除了是馬尾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外,還是三都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社區應麗馬尾繡就業扶貧車間的負責人。

同大多數水族女子一樣,我從小就開始學習馬尾繡,15歲就能將現代流行元素與傳統民族文化相結合。由於家庭條件不好,迫於生活壓力,我曾外出務工。即便是在背井離鄉的日子裡,我也沒有放下馬尾繡,閑時都會繡上一會兒。

當時,我也一直在想,身邊像自己一樣的水族婦女那麼多,大家都會馬尾繡,為什麼不能靠這門技藝走出一條致富路呢?

思量再三,我還是回到了老家。先是在村裡辦起了馬尾繡培訓班,教村裡婦女學習馬尾繡。同時,我還成立了村馬尾繡協會,邀請村裡的婦女加入到協會中來。

2012年,我創辦了應麗馬尾繡貿易有限公司。公司採取固定用工和臨時用工方式,批量生產和收購村民零散的馬尾繡產品。沒想到,原來有那麼多人喜歡我們的馬尾繡。

因為馬尾繡,我家脫了貧。同時,我也帶動村裡婦女通過馬尾繡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家庭地位。

2018年,因為附近村寨想加入協會的婦女太多,我就把馬尾繡協會搬到了縣裡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雪花湖社區,繡娘人數一下從48人發展到800余人。大多數婦女年收入上萬元,高的達到3萬多元。

近年來,隨著馬尾繡在各大文化交流活動上的走紅,公司接到的訂單越來越多。看著姐妹們拾起了民族技藝——馬尾繡,“繡”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我真的很驕傲。

眼下,我在學習網絡直播,努力讓馬尾繡這一傳統技藝搭上互聯網快車,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歡上馬尾繡。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吳傳娟)

(責編:吳鋒(實習)、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