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幸福模樣。在我心中,能戰斗在脫貧攻堅一線是我人生莫大的幸福,我要將青春和熱血揮洒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這是2016年的春天,我主動向組織請戰到扶貧“前線”時在請戰申請書中說的話。
我叫陳海兵,2016年4月,我通過考核,正式加入脫貧攻堅偉大戰役的戰斗序列,來到開陽縣南龍鄉田坎村擔任第一書記,實現了從一名軍轉干部到宣傳干部、再到駐村第一書記的角色轉變。
當時的田坎村,832戶3677人裡有14戶53人未脫貧出列,黨組織軟弱渙散,曾是貴陽市特別困難村之一,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
以前村支兩委開展工作比較盲目,都是哪裡有情況就往哪裡奔。為了改變這種沒有規劃和方向的局面,我結合自己十幾年在部隊上獲得的經驗,成立前線指揮部,研究制定《田坎村脫貧攻堅三年規劃(2018-2020)》《田坎村脫貧攻堅作戰圖》, 理清了思路、制定了措施、明確了步驟,實行挂圖作戰,為田坎村脫貧攻堅戰謀好篇、布好局,建強了黨組織,有了凝聚力、戰斗力。
但脫貧攻堅僅靠村支兩委還不夠,還得發動村民們一起干。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是農村的痛點和難點,我作為父母的兒子和兒女的父親,深切地知道“愛”“陪伴”對他們的重要性。
為了讓村民相信我們駐村干部是干實事、真干事的,我從關愛兒童、老人著手,把這些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把這些老人當作自己的父母,組織愛心人士、志願者為留守兒童、特困兒童做一次早餐、接送一次上下學、做一次晚飯、輔導一次作業、講一個故事、完成一個微心願﹔為困難兒童捐資助學﹔為老人送去溫暖……這些活動既讓老人孩子得到了實實在在的關愛和溫暖,也增進了我與村民的感情,更得到了他們的認可和支持。
為了激發大家一起奮戰脫貧攻堅的積極性,我們成立了醉美田坎除陋隊、黨員志願服務隊、鄰裡鄉親志願服務隊,建立紅黑榜,開展圖說田坎村脫貧攻堅——“讓我看見你”等活動,激勵大家互幫互助,積極參與公益事業、脫貧攻堅和建設發展。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多年來,在干群齊心協力下,田坎村走出了“筑堡坎、過窮坎、跨溝坎,入心坎”的發展模式,通過加強組織建設筑“堡”坎、脫貧攻堅戰斗力再提升,突出產業驅動過“窮”坎、產業發展生命力再加強,突出保障驅動跨“溝”坎、基礎設施承托力再夯實,突出文化驅動入“心”坎、自主發展意志力再激發,田坎村“3+1”保障問題全部解決,因地制宜發展起茶葉、食用菌、將軍筍、蔬菜、黃桃等特色產業。
截至2019年9月30日,田坎村人均增收2800元,人均年收入達98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53人全部脫貧出列。
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駐村諾言,也贏得了村民的認可,大家親切地稱呼我為“兵書記”,我感到很幸福。我也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貴州省脫貧攻堅群英譜英才、貴陽市十大扶貧標兵、貴陽楷模·時代先鋒等眾多榮譽。我們村黨組織還獲得全市扶貧攻堅先進黨組織、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我們把田坎村脫貧攻堅的故事創作成了村歌《醉美田坎》、微電影《田坎村過坎記》,還建設了田坎村史館,村民們都感到自豪和驕傲。
“水東硒州,詩畫田坎,決戰脫貧全民奮起”“醉在田坎,美在田坎,小康路上,感恩奮進,走向新天地”……我相信,就像我們村歌裡唱的一樣,田坎村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樊成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