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球蓋菇出菇量太大了,我每天都來參與採摘,每天80塊錢。自2月份起,我就在育苗大棚做工,這裡離家近,既能掙錢,又可以照顧家裡面的老人和孩子,我打算長期在合作社做工。”在貴州水城縣嘎啦田育苗大棚中,阿戛鎮鹽井村貧困戶朱祖飛動作熟練地採摘著大球蓋菇,不一會兒就採了滿滿一筐新鮮菌菇。
像朱祖飛這樣就近務工的農戶還有很多,這一切源於水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集聚資源要素,科學選擇產業帶來的好處。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人無法外出打工,煙草專賣局因時制宜在做精煙葉主業穩增收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煙葉產業優勢,以煙農合作社為平台,採取“公司+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在育苗大棚和烤房閑置期大力開展食用菌種植,讓周邊的農戶紛紛跟著受益。
“我家今年種了16畝烤煙,收入5萬多元,往年收完煙葉就沒有其他活干了﹔現在好了,蘑菇基地又讓我們多了一份工作。蘑菇出菇多,採摘時就給我們計件﹔出菇少時,就按10元每小時計,每天最少也有八九十元的收入。”提起這份賺錢的“兼職”工作,在育苗大棚參與務工的貧困戶趙澤群贊不絕口。
據食用菌種植項目負責人凌世貢介紹,截止10月中旬,嘎啦田、齊心、中壩育苗大棚3萬余㎡種植大球蓋菇,已採菇25.2噸,實現產值50余萬元,帶動57人務工。預計12月份,採收結束時可實現產值273萬元,農戶務工增收80余萬元。此外,水城縣通過對11.27萬㎡的育苗大棚100%開展綜合利用,不但拓寬了合作社專業隊員及煙農增收渠道,還解決了烤房群和育苗大棚用途單一、閑置期長、管護難等問題。
如今,水城縣按照“農作物-食用菌-有機肥料”的循環發展模式,對已有成熟產業與煙互補融合,發展“育苗大棚+食用菌”“育苗大棚+辣椒育種”“食用菌+有機肥生產”等規模化種植,實現“種植—採收—銷售”一體化,走出了一條循環發展、綠色增收的致富路,帶動農戶就業增收。(詹剛 濮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