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嶺:

技術就是生產力 石山長出“搖錢樹”

2020年10月26日08:07  來源:貴州日報
 

有“地球裂縫”之稱的花江大峽谷一帶山高谷深、峰巒蜿蜒,關嶺自治縣著名的“板貴花椒”核心種植區也在這裡。

每年的8月,花江鎮壩山村,一簇簇青色花椒綴滿枝頭,顆粒飽滿結實、色鮮油潤,微風拂過,椒香扑鼻。不遠處的花椒加工廠,機器不停運轉將鮮花椒烘干以便存放。

“在割花椒枝條的時候一定要留2至3厘米枝條在樹上,否則會影響來年的收成!”壩山村的花椒種植大戶曾德春是當地有名的花椒種植能手,村民採收花椒都會向他請教。

今年50歲的曾德春,與花椒打交道已經20多年了,可花椒真正讓他增收致富卻是近幾年的事。

山高坡陡、水惡石多、土層貧瘠,關嶺自治縣是我省石漠化重災區,特別是花江一帶,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很多當地人都選擇外出務工。因此,當地有“逃離板貴”這一說法。

“土地貧瘠,廣種薄收,人吃玉米芯,豬吃玉米殼。”回憶起多年前栽種糧食的情景,花江鎮林業站站長任世超感慨地說。

為了有效治理石漠化,關嶺大力實施“生物治理﹢產業扶貧”模式,1997年開始引導群眾種植花椒。由於花椒耐旱,群眾種植積極性高,短短兩年種植規模就擴大到1萬畝。“種出來的花椒香味濃、麻味重、產量高,顆粒飽滿,花椒精油含量是普通青花椒的3至5倍,被譽為青椒王,暢銷四方。”任世超介紹,2000年左右,“板貴花椒”聲名鵲起,吸引無數客商前來收購。

但此后由於種植技術跟不上,管理粗放,花椒產量逐年下降,加上樹齡老化,每畝產量僅300斤左右,椒農們逐漸失去信心,曾經給農戶帶來希望的產業處境越發艱難。

如何破除瓶頸,扭轉局面?2017年,關嶺自治縣制訂發展規劃,確定了重振花椒產業的發展思路。不僅組織600多名椒農到重慶江津考察學習,還出資購買花椒苗,引進新的花椒種植和採摘技術。

技術改良,讓關嶺花椒產業迎來了轉機,平均畝產從原來的300斤提升到如今的1000斤。科學技術賦能,花椒樹成了“搖錢樹”,群眾也吃上了椒香四溢的“富民”飯。

曾德春就是第一批去重慶考察學習的椒農之一。“我們把在重慶學到的改良技術運用到自己的花椒樹上,經過精心培養,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產量大大地增加了。”曾德春對未來信心滿滿,今年,他的110畝花椒將帶來30萬元的純利潤。

曾經連野草都難以成活的石山上,已經長滿了手臂般粗壯的花椒樹。技術改良讓花椒成了關嶺真正的脫貧致富產業。看到花椒產業蓬勃發展,許多外出的村民都紛紛回到板貴,種起了花椒。如今的“板貴花椒”是名聲在外的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畝產值已達萬元以上,整個板貴片區的荒山荒坡逐漸變成了綠色“銀行”。

2019年,在全省農村產業革命的春風下,關嶺自治縣全面啟動花椒扶貧產業項目,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全縣10萬畝花椒產業項目。如今,花江鎮花椒改良技術輻射到了關嶺的沙營、普利、崗烏等周邊適合發展花椒產業的鄉鎮,越來越多的農戶開始種植花椒。

目前,關嶺花椒種植總面積達8萬畝,投產1.5萬畝,今年預計可採收鮮花椒400萬斤,實現產值4000萬元。有效帶動1650戶農民增收致富,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450戶1750人。花椒產業已成為關嶺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之一,花椒也成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搖錢樹”。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