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洪流滾滾向前,拼搏奮斗永恆不變。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水鄉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如期實現,向鄉村振興進發的步伐更鏗鏘有力。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挎包書記”唐德龍帶領三都縣中和鎮板告村立足文化優勢,緊緊抓住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兩大發展方向,創新“141”模式,即黨建+四類經濟(“指尖”經濟、“庭院”經濟、“旅游”經濟、“網絡”經濟)+基層治理。搶抓發展機遇,補齊了短板,做優了長板,撕下了脫貧落后的標簽,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新路,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黨建引領促發展,決勝脫貧攻堅
“雁飛千裡考頭雁”,無論是決戰脫貧攻堅還是推進鄉村振興,都離不開一個好的黨支部,“挎包書記”唐德龍始終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高質量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堅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落實室內“七有三通”和室外有“六要”標准,完善“三冊四本五表六台賬”,成立了片區黨支部,選舉產生支部班子,劃分4個黨小組,細化村組職責,制定18項管理制度,重新布置了支部活動場所,規范開展“三會一課”,有計劃地培養后備干部,支部班子發展能力得到提升。
發展“指尖”經濟,助力脫貧攻堅
馬尾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有千年歷史,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和流動的“浮雕”,尺寸之間盡顯水族同胞聰明才智和精湛絕技,不僅延伸了馬背文化,而且還創造獨特的“指尖經濟”。2006年,板告村板鳥一組宋水仙開辦了全國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第一個把水族馬尾繡變成了商品,“指尖”經濟由此起步。近年來,板告村乘脫貧攻堅東風,以馬尾繡、水族服飾等為載體,採取“致富帶頭人+繡娘”模式,把板告村周邊地區婦女培養成“繡娘”,帶領群眾發展“指尖經濟”,帶動群眾創業就業、脫貧致富。目前,板告村有9家馬尾繡公司,著名的有宋水仙、韋桃花、潘小艾、潘正永等的公司,繡娘400余人,年營業收入過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就是時尚的。板告村的馬尾繡產品已經遠銷往海內外,受到廣泛好評。2015年,著名舞蹈家楊麗萍老師曾經私人訂制過2個馬尾繡的包,3萬元每個。板告水族馬尾繡,不但走出山村、走向全國,而且走向了世界。“發展“指尖”經濟,傳承和弘揚了水族文化,群眾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實現家門口有活干、有錢賺”唐德龍說。
發展“庭院”經濟,拓寬增收渠道
發展“庭院”經濟,是三都縣委、縣政府探索走出的、得到國務院認可的扶貧致富新路。按照縣裡“村社合一”和發展“庭院”經濟的安排部署,“挎包書記”唐德龍推動成立了“193”合作社(1個股份經濟合作社+9個分社和行業協會+3個子社),實施“黨建+”模式,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產業發展。去年以來,板告村以“庭院”經濟為抓手,建立項目庫,種植板藍根380畝,種植砂糖橘170畝、稻田養魚206畝、調減玉米種植油菜600畝、建成1個馬尾繡體驗基地、2個傳習所和3家手工作坊。在板鳥寨利用拆除舊房宅基地和房前屋后閑置地種植種植葫蘆20畝、蔬菜30畝和高標准養魚80畝、養鴨7000隻,目前正在建設弄玉山塘和500畝油茶基地。為庭院經濟建設,我們籌資修生產路12公裡,硬化路生產路2.6公裡,寨內硬化5450平方米。為激發群眾干事創業熱情,我們與農商行召開座談會,協調放款196戶共1700萬元,重新開啟特惠貸通道,鼓勵群眾發展種養殖業增收致富。發展“七小”庭院經濟,既美化了村庄環境,又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得到了群眾真心擁護,群眾的滿意度顯著提高。
發展“旅游”經濟,銜接鄉村振興
發展鄉村旅游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的路徑選擇,對於繁榮農村產業、美化人居環境、提升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都具有重要意義。板告村作為水族文化中心村,緊領雪花湖馬尾繡小鎮、仙人橋-雪花河流域景區,有得天獨后的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發展“旅游”經濟是必然選擇和必經之路。板告村作為民族文化旅游村寨,雖然經歷了並村變遷,但現在網報仍然達到8370篇次,神秘的水族文化深深的吸引著國內外游客的目光。近年來,位於板鳥寨的水族家庭博物館成為揚名海外的靚麗名片,水族的馬背文化、農耕文化和山水田園風光成為主要吸睛點,法國、日本等10個國家游客慕名來村參觀,華東師大、貴州民大等數所高校將板告作為教學基地,年接待游客達8000余人次。非遺產品馬尾繡、牛角雕、骨雕、葫蘆雕、水書竹簽畫等受到旅游青睞,高興而來,滿載而歸,吃喝玩樂讓鄉親們錢包逐漸的鼓了起來。著名國際影視明星成龍收藏了板告村的牛角雕。在一次博覽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委員長栗戰書現場參觀水族工藝品,並與板告村水族博物館館長韋家貴親切交談。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旅游”經濟帶動下,板告村現有2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宋水仙)、5名省級非遺傳承人(韋家貴、韋家賢等)、7名高級工藝師(潘小艾、吳秀芝等),市縣級傳承人和初級、中級職稱數十人。“為進一步發展“旅游”經濟,我們成立了文化旅游合作社,編制了文化旅游創新示范區規劃,申報鄉村旅游示范村寨,“旅游”經濟逐步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唐德龍如是說。
發展“網絡”經濟,拓展發展空間
電商的興起,為板告村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2018年底,板告村就開始做電商銷售,設有1個電商服務站,齊備全套專業設備,明確專員及服務場所。2019年以來,通過電商平台推廣,實現各類產品線上下單5萬余單,銷售額1000余萬元,有效帶動200余戶貧困戶實現脫貧。“今年以來,受全球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網絡銷售尤其受到消費者歡迎,我們抓住“網絡”經濟發展窗口期,加大電商培訓力度,發動9家公司通過淘寶、京東、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將馬尾繡、牛角雕、葫蘆雕等民族產品賣向了全世界”唐德龍向記者介紹到。
加強基層治理,鞏固發展成果
后脫貧攻堅時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強基層治理,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做好銜接鄉村振興戰略。在“挎包書記”唐德龍帶領下,板告村加快了體制機制建設,成立組管委,配置了辦公用房,公推直選5名組長,明確了村組職責分工,制修訂村規民約、寨規公約等。以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和文化旅游村寨打造為抓手,加強了鄉風文明建設,成立了紅白喜事協會,修建了候風亭,設立了家規家訓碑,繪制了文化牆,遴選出先進人物,評出十類示范戶,不斷振興水族文化。按照“六看法”要求,狠抓環境衛生整治,通過建立基金、制定公約、設置特崗、聘請人員、治理排污、配發設施、劃分范圍、責任到戶、監督檢查等方式,努力消除“視覺貧困”。制定飲水管護制度,選聘了水管員,開展崗前培訓,強化了安全用水知識宣傳,水務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村黨務村務社務管理制度和業務流程不斷規范,加快推進黨支部領導下的“三治”融合模式。
發展永無止境,奮斗未有窮期。如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幅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現代版“水鄉新畫卷”躍然紙上。 讓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變的初心,下一步,水鄉人們將繼續奮力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文/圖 馬江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