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在紫雲自治縣五峰街道中心村的田間地頭,農戶三五成群、一邊搭話擺龍門陣,一邊將剛挖出土的紅芯紅薯挑選入筐,山坳裡不時響起陣陣笑聲。
“今年農業產業受干旱和洪災面積達310畝,雖然有影響,不過收成也過得去,就目前紅薯長勢而言,畝產2000斤不在話下。”中心村兵支書梁玉林停下手中的活路,向記者介紹,中心村通過黨建引領,今年紅芯紅薯種植面積達1000畝。
去年,紫雲自治縣委縣政府提出農業產業“三提升兩壯大”行動(即提升茶葉、精品水果、紅芯紅薯產業,壯大蔬菜經濟、林下經濟),“我們中心村立即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主要種植低效作物向種植高效經濟作物轉變、從粗放量小向集約規模轉變,擴大紅芯紅薯種植面積,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中心村第一書記羅仁磊介紹。
產業結構調整流轉土地擴大規模是關鍵。為了落實黨的好政策,中心村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黨員們不斷走家串戶講政策、細算經濟賬……最終實現全村流轉土地2100畝,其中1000畝用於種植紫雲一縣一業產業紅芯紅薯。
種好紅薯,技術支撐是最為重要。一方面紅芯紅薯在紫雲民間已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種植經驗豐富﹔另一方面,紫雲自治縣五峰街道農業服務中心負責人班庶華在中心村駐村,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技術指導,在多重技術保障的前提下,中心村今年又迎來紅薯豐收年。
產業發展好,最為受惠的是村裡貧困戶。“發展種植紅薯產業過程中,農戶們可以享受到土地流轉、合作社務工、項目分紅三個方面的收入,年均增收3200元以上。”梁玉林說。
眼下的採收季,中心村罵弄組的張國瓊每天和50多名老鄉一起在田間地頭採收紅薯。“現在村裡面發展起種植產業,我這把年紀還實現了家門口務工就業的願望,離家近,干一天活就有80元,收入有了保障,生活越來越有滋味了。”
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中心村一直在拓寬銷路,將紅芯紅薯賣出好價錢。目前,已銷售2萬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