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劉駿嬌)“魚的養殖要選擇良好的水源,適宜的水溫……”日前,記者走進桐梓海校街道東山壩區,連片荷葉間,管護人員在養魚池邊查看魚的長勢。再過一個星期,壩區將有一批新鮮魚上市,並以訂單銷售的形式,銷往成都、重慶等地。
為持續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海校街道東山村以黨建為引領,充分利用集中連片壩區的土地資源、生態條件、地理優勢,聚焦壩區產業發展,優化“一壩一策”方案,在壩區產業基地成立黨支部,創新“藕+魚”農旅一體化特色產業,助推農業產業提質增收,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過去,東山壩區爛泥水田居多,種庄稼收益不高,大部分耕地閑置。今年,壩區以‘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藕+魚’產業,讓老百姓增收。”東山壩區黨支部書記陳關勇介紹,海校街道東山壩區共有498畝,核心區域230畝,涉及農戶180戶621人。在產業發展中,壩區黨支部負責統籌和指導,貴州聚之源農牧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經營,合作社幫助公司建設基礎設施、流轉土地,大家各司其職,解決后顧之憂,大大提高了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種水稻一畝地最多有800塊的收入,發展‘藕+魚’種植養殖產業,管護得好,一畝收入在1萬元以上。”有了規模化的發展和專業的公司管理,東山壩區支部黨員吳元德第一時間就將自家的兩畝多地流轉到壩區。
眼下,東山壩區於今年3月投放的120萬尾魚苗,已陸續產生效益,其中,14000斤鯉魚、黑魚以批發形式銷售到縣域內各水產市場、垂釣場,加上魚苗銷售,銷售額已超20萬元。壩區40余畝藕即將採收,每畝預計可採藕400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