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好大的魚。”9月18日,在江口縣雙江街道齊心村的稻花魚田裡,村民們一邊收割稻谷,一邊忙著“渾水摸魚”。
今年4月,得益於當地政府支持,該村以集體形式,規劃了70畝田,作為稻花魚養殖示范基地,探索“稻+魚”的發展新路。
“預計3000斤左右,每斤魚10元錢,除去成本,有1.5萬多元收入。”該村村委會主任蔣世江說。
蔣世江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以前一畝田,從栽秧到稻谷成熟,至少要除兩次草,每畝100元,70畝稻田,人工除草費需要7000元﹔除虫藥按照每畝投入10多元,又要700多元。因此,每年除草費、除虫藥,就要投入近8000元。而採取“稻+魚”模式,這8000元開支就節省了。
“‘一加一減’,每畝田額外增收328.57元,很劃算。”蔣世江說,第一年效益雖少,但“稻+魚”模式達到了“水稻增產魚豐收”,實現“一地兩用、一水雙收”的生態種養模式,為大伙開辟了增收新路子。
在該縣德旺鄉茶寨村下街組,村民宋橋生在30畝稻田裡也搞起了稻花魚養殖。
“現在每斤魚10元的價格,有點低了,我還舍不得賣。”宋橋生說,前一段時間,趁著好天氣,先把稻谷收割回家。對於田裡肥壯的魚兒,他想等錯過稻花魚的銷售高峰期后,再賣個好價錢。
近幾年,江口立足當地水資源豐富、水質好的優勢,在雙江、德旺、官和、閔孝等各鄉鎮,利用稻田資源,發展起幾十畝到幾百畝,規模不等的稻花魚。
“稻+魚”養殖,目前還只是江口生態漁業的一個配角,而主角還是冷水魚養殖。
早在1999年,江口縣就利用水資源豐富、水質好的優勢,探索冷水魚養殖之路。但是,當時因為交通不便,導致市場不暢、飼養成本較高,冷水魚養殖規模始終無法擴大,形成較大產業。那時,冷水魚屬於“高端消費品”,少則50—60元/斤,多則200元/斤。
15年后的2014年初,杭瑞高速從江口穿境而過,江口的交通狀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也隨之擴大。2016年,貴州東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戶到該縣德旺鄉淨河村發展冷水魚養殖,江口冷水魚產業正式“起飛”。
貴州東億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養出的魚不僅銷往廣東、廣西、雲南,還出口越南。去年公司產值達600多萬元,帶動當地220戶群眾一起發展。眼見效益好,2018年,該公司又在凱德街道小龍塘,以股份制的方式,新建了一家佔地88畝的冷水魚養殖基地。今年4月,基地正式投下魚苗。
目前,江口共有生態漁業龍頭企業5家,規模養殖場達到35家,總面積6900畝以上。其中,冷水魚560畝,每年生產冷水魚苗1200萬尾,年產鱘魚3700噸,漁業總產值1.5億元,帶動全縣410戶群眾發展,成為該縣“一縣一業”的代表,也是當地“3+2”特色產業中的主導產業之一。(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周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