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崗教師楊明:從杭州到貴州,扎根烏蒙11年

2020年09月11日07:50  來源:貴州日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汪瑞梁 翟培聲

9月7日下午,烏江北源,六沖河畔,炊煙裊裊。

懸崖下的山路上,個子瘦高的楊明正走向黔西縣觀音洞鎮熊洞村幼兒園,曾經英俊的面龐早被高原之風吹得黝黑。

“楊老師,你來了!”看到滿頭大汗的楊明走上山崖,57歲的幼兒園教師趙國賢趕忙進屋倒水。

楊明是這裡的常客。幾年來,給孩子們送衣服、書包、玩具、食物,給孩子們義務教學,這裡的山路他已經走了無數遍。

從2009年支教開始,楊明已經在大山深處的黔西縣任教11年了。回想起在這裡的點點滴滴,他說:“隻想為山裡的孩子們多做一點事。”

情系烏蒙,用心陪伴山裡娃

楊明拿出手機,翻出一張自己的照片:一個白衣白鞋的少年,走在山路上,意氣風發。

時光回溯到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人楊明,跟隨娃哈哈愛心支教團來到了黔西縣金碧鎮瓦廠小學。那年,他25歲。在這之前,畢業於西南大學育才學院的他在沿海一家外貿公司工作,月薪過萬。

2010年,其他支教隊員紛紛離去,孩子們哽咽著對楊明說:“楊老師,真想您一直教我們,初中、高中、大學……”

望著孩子們的眼神,楊明選擇繼續留下。那年,他考了黔西縣特崗教師。

11年來,從金碧鎮瓦廠小學到觀音洞鎮景山小學,從觀音洞鎮新合幼兒園、熊洞幼兒園到蓮城街道坪子小學,楊明主動請求到任教條件較差的村寨,住空教室、租民房,“這樣能更加貼近學生,關心陪伴他們。”

“早些年,買菜做飯、家訪都要走路,還有挑水,少則四五裡,多則十幾二十裡。”楊明說,自己到過40多個村、做過近千次家訪。

今年4月,楊明到了黔西縣錦繡學校,這是一所處在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學校。

進了城,有了教師宿舍,但他經常睡門衛室的空余床位。他說:“每天能看到學生走進校門,就很開心。”

做一朵“山花”,為孩子帶去芬芳

今年,家住黔西縣金碧鎮楊家店村的董娥和董蘭,分別畢業於福建師范大學和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她倆有個共同的決定:報考家鄉的特崗教師。

11年前,在瓦廠小學六年級的課堂上,楊明問孩子們的夢想時,年幼的董娥和董蘭異口同聲:“楊老師,我希望以后像您一樣,當一名老師。”

“前不久,接到兩位學生的電話,知道她們一直堅持兒時的夢想,我很欣慰。”楊明說,他希望學生走出大山的同時,更希望他們回來建設家鄉。

過去,烏蒙山區的萬千村落因為貧困,很多老師想方設法往城裡走,教育嚴重滯后。

多年來,楊明目睹了鄉村教育的變遷。他相信,隨著經濟發展和教育投入的加大,會有越來越多的教師來到山裡、留在村裡。

楊明的微信名叫“山花”。他希望自己像山花一樣,盛開在鄉野,為孩子們帶去芬芳。

“教育不該隻教知識,知識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教育更應該致良知,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叫作‘情懷’的種子,把學生培養成記得住‘鄉愁’的人。”楊明說,如果孩子們有了更多的家國情懷,願意反哺家鄉,農村的發展定會更好。

無私奉獻,一點都不后悔

“楊老師,快進屋坐!”9月8日,來到觀音洞村,村民秦良國老遠就開始招呼楊明。

“楊老師沒在這裡教書了,大家都覺得挺可惜。”秦良國指著牆上的一張張獎狀說,“以前,楊老師經常打著電筒走山路,來家裡給孫女補課,孫女的成績一直很好,多虧他的關心。”

在黔西縣城開書店的韓祖發,親切地稱楊明為“好兄弟”。因為楊明經常到書店給孩子們買書,韓祖發深感敬佩,兩人因此成了好朋友。

“他關心學生,尤其是困難學生。”談及楊明,韓祖發有些傷感,“我大他8歲,他看起來比我老,頭發都白了。”

10年裡,楊明從微薄的工資中擠出近8萬元,幫助貧困學生100多人次,結對幫扶貧困戶20余戶,聯系公益組織、企業為15所學校捐贈物資100多萬元。

對學生無私,對自己卻很“苛刻”。“衣服一般網上買,打折換季的,便宜,今年就買了兩套職業裝、一雙皮鞋、一雙運動鞋。”楊明說:“這下可以幾年不買了。”

“他把我們當成了親人,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說起楊明,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

“大山裡的生活這麼艱苦,對自己的選擇后悔嗎?”記者問。

“一點都不后悔。就是遺憾無法陪在父母身邊。”在教室的許願牆上,楊明這樣寫道:父母,來不及握一握你們的手,白發已經爬滿了你們額頭。多想把你們相擁,說一聲愛,卻沒有勇氣說出口……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