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西秀:“村社合一”拓寬鄉村致富路

2020年09月10日16:28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近年來,西秀區緊扣脫貧攻堅、產業革命、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結合自身實際創新提出黨建引領“1148”模式推動合作社建設發展,通過“新建一批、規范一批、提升一批”方式,走出了一條增強組織力帶動合作社發展升級、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成效推動鄉村振興的新路。

金秋十月,舊州鎮茶嶺村茶樹綠滿山、果樹香滿園、蔬菜種滿田,澎湃著發展動力,勾勒出好一幅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這樣的景象,茶嶺人以前想都不敢想。

從前的茶嶺村,山多地少、交通閉塞,屬於省級一類貧困村。“多山少田不出糧,青壯勞力走外鄉”成為這個貧困小山村的真實寫照,貧窮的陰影在許多村民心裡許久揮之不去。“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土地隻能種水稻、玉米、高粱等傳統農作物,村民隻能維持溫飽,戶均年收入僅有3000多元。”舊州鎮茶嶺村村委會主任趙澤勇介紹。

如何走出貧窮的困境,帶領大家撕掉貧困的標簽。選好“領頭羊”是關鍵,經過仔細挑選,因為林顯才當過兵、作風過硬、業務能力強,被任命為茶嶺村黨支部書記。可是,在走馬上任的第一天就讓林顯才犯了難。“當時,茶嶺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3戶336人,村集體還欠債5萬多元。”說起以前村裡的現狀,舊州鎮茶嶺村黨支部書記林顯才記憶猶新。

如何帶領這樣一個積貧積弱的村子走出困境,迎來曙光?林顯才結合在部隊學到的管理經驗,以抓黨建助脫貧為主線,開始了“建組織、建陣地、共聯結、聚合力”的脫貧攻堅“四部曲”。

一方面,不斷發動村支兩委班子成員開展村情民意大走訪、大懇談、大討論,進而分析原因,找解決辦法。同時,不斷強化黨員學習培訓,持續提升黨員干部的水平和業務能力,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激情。一次次思想升華,一次次觀點碰撞,村民的思想觀念不斷革新,盼發展、謀致富的願望更加強烈。

在林顯才的帶領下,村裡成立了村黨支部領辦,以“村集體經濟組織+村干部+貧困戶+村民”模式的“村社合一”合作社,通過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以黨建引領為基礎,組建了一支由村內具有農業生產經驗技術的黨員、村干部、退伍軍人和村民組成的9人領航員隊伍,配合村委做好“村社合一”合作社入戶動員、流轉土地、技術服務指導等工作。同時,創造性地到雲南、福建等地引進13家有經驗、有市場、有門路的種植大戶,來到茶嶺村發展短平快的精品蔬菜種植及銷售,徹底解決了產銷難題。

2019年,茶嶺村共銷售蔬菜350萬斤,銷售額達240萬元,帶動務工320人次,帶動產業發展1065畝,土地畝產值從過去的2500元增長至12000元,村集體經濟也從過去的負債5萬元增加到現在的400多萬元。

村民腰包鼓了起來,村級集體經濟壯大了,支部說話辦事也管“火”了,茶嶺村逐步扭轉了傳統村支兩委政治功能弱化、組織力不強的狀況,把群眾緊緊地凝聚在了黨組織周圍,進入了黨建強、發展強的良性循環。

在距離茶嶺村不到三十公裡的雞場鄉新合村,也屬於省級一類貧困村,比茶嶺村還要貧窮閉塞。2014年,村裡貧困人口發生率高達13.5%。全村貧困人口有119戶409人。其中,最偏遠的磨滿組12戶中就有11戶是貧困戶。當地村民有個順口溜,“我們住在岩石窩,上上下下都爬坡,要吃一頓大米飯,除非過年差不多。”貧困程度可見一斑。

多石漠化山丘造成貧瘠的土地和閉塞的交通,限制著新合村的農業轉型和發展,也成為制約新合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何突破“瓶頸”?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新合村村支兩委干部們的腦海中。

“要致富,先修路,要想拔窮根,首先就要改造基礎設施。”雞場鄉新合村駐村第一書記謝華嵩介紹,村支兩委帶頭多次到區、鄉兩級部門對接,積極爭取資金。在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新合村累計爭取到各項資金1200余萬元,修建了通組路22.8公裡,聯戶路9.8公裡,修建機耕道16公裡,安裝自來水管道3000余米,修建小水窖1個。

基礎設施雖逐步完善,但是面對貧瘠干旱而又散狀分布的零星土地,如何發展產業這個難題又擺在了眼前。雞場鄉新合村委會主任彭小付介紹,以前村裡有肉牛養殖何生姜種植習慣,但都是各自為戰、單打獨斗,品質不能保証、銷路難以暢通,必須得說服群眾抱團發展。

新合村緊緊抓住西秀區推行“村社合一”合作社契機,通過政府劃撥的50萬扶貧產業建設資金,加上村支兩委成員每人自籌1萬元共10萬元出資入股,作為合作社發展產業的啟動資金,成立了“帆景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積極推行村干部和合作社管理人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社員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個做法極大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今我們村干部自己也是合作社的股東之一,與合作社‘生死與共、唇齒相依’,工作起來更加有干勁兒了。”雞場鄉新合村黨支部書記郭忠友說。

村民羅文剛一直在種辣椒和生姜,雖有經驗,但因為缺資金、少銷路,一直都徘徊在致富的邊緣。在西秀區“以需訂單、保底收購”和“三心金融服務模式”的政策扶持下,羅文剛通過合作社以合同為擔保,向銀行貸款5萬元,同時購買專門的農業保險,在區農業農村局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全身心投入辣椒和生姜種植。幾年下來,羅文剛不僅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還帶動了村裡的8戶貧困戶和很多村民種植辣椒和生姜創收致富,還先后獲得“2019年全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和“2020年貴州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去年我種了25畝生姜,產量8萬斤左右,賺了20多萬元。”羅文剛說,今年已流轉土地30畝,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帶領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的新合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6713元增長到2019年的12515元﹔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2833元增長到2019年的11780元。村集體經濟也從過去的一窮二白增長到現在的500多萬元,產業發展由傳統的“輸血”到“造血”功能的轉變。“村社合一”合作社發展模式徹底改變了新合村貧窮的歷史。

沿著209省道驅車32公裡,便來到了劉官鄉大黑村,這裡毗鄰國家級邢江河濕地公園,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土壤肥沃,田園風情和鄉土文化底蘊濃厚。大黑村緊扣西秀區“村社合一”合作社工作,圍繞著如何把“農旅一體化”這塊“蛋糕”既做大、又分好的選題,創新提出“八個一”工作措施,從建立一套科學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建立一套合理的股權佔比結構入手,以“三權促三變”為依托,把農戶可用於經營的承包土地、空余自建房、集體荒山林地、河流等資源進行資源整合利用,由村社合一合作社進行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規范管理,產生的收益按照村民分紅股40%,滾動發展股30%,村級公益股20%,扶貧攻堅股10%實行股份量化,走集體經濟示范帶頭、培育農民創業多點開花的道路。

劉官鄉大黑村黨支部書記 李承亮介紹,通過資源整合和利益聯結,讓“死”資源變為“活”資本,為整村發展和群眾脫貧注入強勁動力。同時,把零散的政策支持“打包”到村級合作社“集合”,做大合作社政策和資金支撐,提升整村抱團發展的實力和底氣。

思路一變天地寬,脫貧致富緊相連。大黑村舉全村之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行動,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首先發展鄉村旅游業,村民郭永芬也成為了村裡第一批吃上“鄉村旅游飯”的致富能人。

“村裡發展鄉村旅游后,我家就發展起了農家樂,剛開業的時候,游客全部都住滿了,現在生意一直挺好。”郭永芬笑著說。

截至目前,大黑村共建成農家客棧51家,避暑床位600余個,年接待休閑觀光、避暑度假的游客近3萬人次。鄉村旅游越來越火,人氣越來越旺,村民荷包越來越鼓,發展激情也持續高漲,在村社合一合作社發展模式下,合作社積極引導農戶發展起了觀光果園、生態養殖、我家農庄等種養雙引擎、農旅一體化的鄉村旅游帶動農業產業發展新道路。

一批批以小農場主、小作坊主、鄉村旅游經營等為主體的農民創業戶應運而生,村裡的從業人數達128人,參與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人數234人。村民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8800元增長到2018年末的11600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27戶89人減少到2019年0戶0人,實現全村脫貧。

李承亮介紹,實踐証明,股份量化、利益分紅在持續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功能,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推動村域經濟的強勢發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真正的實現了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

步伐不止,探索未停。舊州鎮茶嶺村、雞場鄉新合村和劉官鄉大黑村只是西秀區全面推行、示范帶動“村社一體”合作社進程的一個縮影,圍繞“黨建引領 村社合一 組織起來 抱團發展 利益共享”的目標,西秀區“村社一體”合作社取得了明顯成效。

截至目前,全區共登記注冊“村社合一”合作社212個,吸納50867名貧困人口、1425名村干部、3054名村民共同發展。100%行政村建立“村社合一”合作社,覆蓋全區17個鄉(鎮、城郊辦)。2019年底,西秀區成為安順市唯一一個入選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地區推進試點單位。如今,該區民富村強、黨群共富、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寬敞、越走越亮堂。(趙彬 文全)

(責編:郜林筱、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