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脫貧攻堅·各地這樣干”系列報道:

貴州關嶺:荒山變青山 村民奔小康

孫遠桃

2020年09月01日08:15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攻堅克難的拼搏之年。在振興農村經濟的產業革命中,貴州各地正奮力沖刺,堅決打贏殲滅戰,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鞏固脫貧成果進行有效探索,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決戰決勝之年,人民網貴州頻道推出“決勝脫貧攻堅·各地這樣干”系列報道,展現貴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以及在國家蒸蒸日上的發展進程中,一幅幅幸福的生活圖景。

一聽說村裡要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將玉米地改成經果林,家住貴州省關嶺縣白泥村的鄭玉紅心裡就糾結起來:“種包谷雖說賺不到錢,但至少能保証有飯吃,如果換成種樹,能不能種活是一回事,生態補助的錢不夠用。”

關嶺縣白泥村的大五星枇杷樹。孫遠桃 攝

正當鄭玉紅猶豫之際,當地林業局傳來好消息:通過農業專家現場勘測,發現當地非常適合種枇杷。於是,縣林業局決定因地制宜,引入專業的技術團隊在村裡發展大五星枇杷種植,並在三年挂果后移交給當地村民,讓荒山“增綠”,群眾“增收”。

了解到這一政策后,鄭玉紅終於動心了,他將自家20畝包谷地全都“退”出去,自己則進入基地務工,不僅每天可以拿到80元的工資,還學會了枇杷種植技術。2019年年底,鄭玉紅如約分到20畝已經初挂果的枇杷樹,2020年僅靠賣枇杷收入就超過4萬元,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將廣種薄收的包谷地,變成經濟價值較高的經果林,讓山頭增綠,百姓增收。在貴州關嶺,像這樣的案例還很多。為治理石漠化,推動荒山石漠向金山銀山轉變,近年來,關嶺縣以石漠化修復經濟發展為切入點,布新局、走新路、強產業,走出了一條石漠化治理工程搭台,扶貧產業補位,貧困戶受益的石漠化治理關嶺模式。

以生態補償為杠杆 向“地球之癌”發起挑戰

石漠化被稱為“地球之癌”。在關嶺縣的白泥村,土地石漠化比例超過30%,“人在山上住,水往低處流”成了當地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由於山高坡陡、距離河流較遠、土地破碎,村民世世代代隻能靠種玉米勉強維持生計。截至2014年,全村320戶1442人,有168戶868人被列為貧困戶,貧困發生率達56%,成為貴州省深度貧困村。

“過去大家種包谷,一年忙到頭,不見荷包鼓,大家的日子窮得很。”鄭玉紅說。由於水土流失嚴重,每到夏季暴雨來臨,山裡到處漲水滑坡,人住在山上連覺都不敢睡,每天提心吊膽,還不如出去打工。也正因為此,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

關嶺通過種植草治理石漠化,同時又發展養殖業。關嶺縣宣傳部供圖

轉變源於2016年。為了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助力脫貧攻堅,關嶺縣林業局在群眾自願參與的原則下,以新一輪退耕還林生態補償資金為杠杆,通過整合當地財政專項扶貧發展資金和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360余萬元,發展枇杷種植,讓荒山增綠,百姓增收。

“以前我種過李子,但這裡的山坡度大,土層薄,加上沒有技術,根本存活不了,改成種枇杷難道能成麼?”過去種李子的失敗經歷,讓鄭玉紅對枇杷種植這件事信心不足,直到看見村裡來了專業的種植管護團隊和設備,一顆懸著的心才算真正放了下來。

到重慶引進“五星枇杷”優質大苗,從湖南找來專業的種植和管護團隊,發動當地村民到基地務工,同時學習基本的種植技術……2016年春節后,白泥村村民在技術員的帶領下,正式向572畝荒山發起“挑戰”。

引入專業團隊 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這片山有些地方太陡,過去我們連包谷都沒法種,沒想到種上樹后可以長得這麼好。”看著眼前一大片郁郁蔥蔥的枇杷樹,鄭玉紅無比感慨。因退耕還林圖斑位於關興公路下側,整片區域沒有任何分路,最遠處距離路面3公裡以上,且坡度多在25度到60度之間。而每顆枇杷苗的重量都在15公斤以上,因此,樹苗運輸成了當時最大的困難。

關嶺縣斷橋鎮早熟蔬菜種植基地。關嶺縣宣傳部供圖

車進不去,就用人來背,山上站不穩,就趴著干。為了讓樹苗能在種植期內更快更好地種到地裡,全村50多名青壯年勞動力自發組成運輸隊,通過肩挑背扛,硬是在3個月內,將24000余棵“五星枇杷”苗保質保量種入這片亂石嶙峋的荒山中。

為確保樹苗得到及時和充分灌溉,基地還修建了水池,鋪設了管網,並在每棵枇杷樹下設置一個水閥。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這批種下去的樹苗成活率達到90%以上,並於2019年3月實現初挂果,畝產在60公斤以上,達到預估績效目標。

關嶺縣沙營鎮茶山美景。關嶺縣宣傳部供圖

“如果沒有技術團隊支撐,完全由村民自己種,成活率大概隻能達到20%左右。”關嶺縣林業局工作人員周明成告訴記者,白泥村的枇杷不僅口感好,上市時間還比貴州其他地方足足早了半個月,每年3月初進入枇杷採摘季,來自周邊的銷售商都會自己開車到基地收購,很多市民也會直接開車到村裡購買,產品根本不愁賣。

當2020年枇杷銷售接近尾聲,鄭玉紅和其他村民一樣,正式開啟了對自家枇杷地的管護工作。為了讓當地村民全面掌握枇杷的種植技術,關嶺縣林業局特地聯系了貴州省農科院的農業專家,到基地就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土肥水管理等內容進行專題培訓。此外,縣農業農村局還派出一名科技特派員進駐到村裡,種植戶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找特派員咨詢,大家對未來的發展也越來越有信心。

關嶺自治縣花江鎮在石漠化地區發展花椒種植。關嶺縣宣傳部供圖

“頑石滿山”變“產業滿山” 群眾脫貧奔小康

“自從枇杷種起來后,不僅大家的收入增加了,山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綠,走在路上心情都不一樣。”得益於枇杷產業的發展,白坭村不僅順利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越來越多村民都願意參與到枇杷種植中,很多之前在外務工的人也紛紛選擇回鄉發展,整個村變得越來越熱鬧,大家信心滿滿,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關嶺自治縣新鋪鎮大力發展皇竹草種植。關嶺縣宣傳部供圖

事實上,白坭村的蛻變只是關嶺縣“石漠化治理+產業扶貧”的一個縮影。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連片地區,關嶺縣的國土面積有1468平方公裡,熔岩面積達到1160.62平方公裡,石漠化率達42.5%,嚴重制約了全縣脫貧攻堅進程。

為推動關嶺縣的荒山石漠向青山銀山轉變,2002年來,關嶺縣堅持“生態關嶺”建設為切入點,針對不同區域的土質和氣候特征,採取“坡改梯+綠色經濟+小水利+科技”的綜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選擇了花椒、火龍果、牧草等產業,構建起牛、草、果、木及林下經濟等立體化循環產業,曾經的“頑石滿山”,變成了如今是“產業滿山”。

截至2020年,關嶺縣的森林覆蓋率從2014年的42.42%提升到52.83%,石漠化率從2014年的42.5%下降至27.88%,“天灰灰,草茫茫、到處荒草亂石崗”變成了“果林成畦、牧草成頃”的優美藍圖,帶動了全縣上萬戶農戶脫貧致富。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