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居於黔桂交界深山的瑤族,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人類文明活化石”。拉片,正是荔波縣瑤山瑤族聚居的核心區之一。
全面實現小康,一個少數民族都不能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民宗部門對拉片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給予了傾力幫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民宗等多個部門的合力扶持下,瑤山跨越了人類社會幾千年歷史,從極貧落后一躍發展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順利擺脫貧困,成功奔向小康,跨入現代文明。
實現擺脫貧困的千年夢想
陽光明媚的清晨,謝紅唱帶著隊裡吹牛角號和打獵槍的迎賓小組,開始了新一天的日常排練。
作為荔波縣瑤山古寨景區表演隊的隊長,瑤族漢子謝紅唱的使命,就是要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充分領略到瑤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從一窮二白的苦日子到外出務工謀生,從回鄉發展到成為瑤族文化的傳播者,謝紅唱身份的變遷,折射出瑤山的滄桑巨變,成為瑤族現代化華麗轉身的生動縮影。
瑤山瑤族鄉地處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土地貧瘠,水源匱乏,是貴州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這裡仍以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為主,糧食產量低,很多村組甚至“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昔日,“貧窮落后,臟亂不堪”是這裡的代名詞。
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民族旅游、育強民族產業,如今這裡舊貌換新顏。今年3月,荔波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瑤山瑤族與全縣各族人民一道,歷史性地實現了擺脫貧困的千年夢想。這不僅是貴州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重大成果,也是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壯觀一幕。
從深度貧困到4A景區
瑤山瑤族鄉是全省極度貧困的“兩山”地區之一,位於荔波縣南部。位於瑤山瑤族鄉中部的拉片村,國土面積30.5平方公裡,轄12個村民小組共438戶1831人,少數民族佔比高達98%以上,其中90%為瑤族。
在這裡生活的瑤族,解放后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由原始社會生活方式轉到學習農耕、修建房屋,但因地處深石山區,土地貧瘠,耕作方式粗放,糧食產量很低。
“瑤山瑤族鄉以前的生活狀態是非常地苦,也非常地落后,住的都是茅草屋,有些甚至還住在山洞裡面,群眾經常都是吃不飽、穿不暖,冬天沒有御寒的被褥、衣服,用一句話說就是‘吃飯基本靠上樹,穿衣就是一塊布’,這是當時生活的一個寫照。”拉片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瑤山瑤族鄉原鄉長何正光回憶說。
拉片移民新村村委會主任謝永光回憶起過去的生活,仍心有余悸:“那個時候,吃了上頓愁下頓。”
上世紀70年代末,一個勞動日隻有二角二分錢,一個鐵三角架、一兩個頂罐、幾個粗陶碗、幾塊木板、幾件破爛衣服,再加上幾百斤糧食,就是許多瑤族家庭的全部家當。
1980年5月,新華社記者楊錫玲到荔波縣瑤山採訪的一篇報道引起中央高度重視。
自此之后,國家、省、州和縣,持續加大對瑤山扶貧工作力度,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現代文明的種子在瑤山不斷播種,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特別是通過幾次扶貧移民,散落在這片貧瘠土地上的居民搬遷到整潔美觀的安置區,極大地改善了瑤山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長期以來,省、州和縣級民族工作部門對拉片村的發展高度重視,從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扶持。”荔波縣民宗局局長莫壯權表示,正是得益於各級民宗部門對瑤族同胞的關心和支持,拉片獲得了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貴州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等諸多榮譽。
特色村寨建設、道路硬化建設、環境整治、瑤人家民族旅游產品開發、經果林種植、“雙培”項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對拉片的支持涉及到方方面面。近年來,全省各級民宗部門共投入資金260余萬元,有力地推動了拉片村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
盛夏時節行走在拉片村,瑤山古寨景區陽光和煦,景區內流淌的溪流在陽光照耀下水光瀲灩,遠處青山綠影婆娑,古寨樓房錯落有致坐落其中,村民們熬煮的“瑤浴湯”飄蕩出一縷青煙,形成了一副美好的山水田園畫卷。三三兩兩的游客徜徉景區,搶佔最佳拍攝角度,紛紛用鏡頭記錄瑤山古寨蝶變后的美麗身姿。
“我們是做夢都沒有想到,拉片的今天能發展得如此之好!”被人稱為“瑤山陀螺王”、多次獲得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陀螺比賽冠軍、如今身為拉片村網格員的謝友明感慨地說。
今年5月,荔波瑤山古寨景區晉升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在運營方面,景區採取“公司+村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運營管理,由貴州老荔波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村合作社入股634萬元參與公司管理,項目利益覆蓋貧困戶317戶1176人,每人每年分紅1400元。
建成景區后的拉片,村民有了更加豐富的收入來源。目前瑤山古寨景區內共有旅游餐飲接待15家,超市(小賣部)13家,扶貧車間24間,旅游接待床位428個,景區解決就業568人,其中貧困戶486人,帶動周邊275戶670余名群眾從事瑤繡、紡紗、手工藝品加工制作等旅游產業。
“五變”模式布局瑤山新發展
夕陽西下,60多歲的瑤族老人何米愛隨性地盤腿坐在吊腳樓的房屋前,一針一線繡著綁腿,悠閑而自在。
“現在的日子好著呢,我們在這裡坐著做自己的事情,都有工資拿。”何米愛笑呵呵地說。
在瑤山古寨景區,每天像何米愛這樣的在景區“上班”的瑤族村民不在少數。
這個距離國家5A級景區小七孔僅七公裡的瑤山古寨,近年來,依托緊鄰小七孔景區的區位優勢,在民族游、體驗游上下足功夫,使瑤山從貧困落后的原始村落搖身一變,成了網紅景點。
據村民何飛雄介紹:“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迎賓,然后再上去演出,以前的生活條件比較差,景區建成以后,生活水平提高了,住的房子比以前好了。”
“有客人時大家就參與迎賓,參與表演,客人少的時候就在寨子裡做場景。”謝友明說,哪怕景區裡隻有一個游客,也能切身體會到瑤族文化的活態場景。
從居住深山裡為生計苦苦支撐的農民,成為景區裡有固定收入的員工,拉片村民身份的轉變,都得益於瑤山“五變”。
“自從我們深入開發瑤鄉文化,以‘村落變景區、技藝變技能、民房變客房、群眾變演員、產品變商品’‘五變’為抓手,深化旅游扶貧,讓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旅游資源和經濟優勢,讓更多的群眾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瑤山瑤族鄉黨委書記莫如鐵說。
當地依托獨具民族特色的瑤族村寨,以民族文化為重點,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和景區提質擴容項目,對傳統村落風貌進行修復和提升,完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將傳統村落改造升級為旅游景區。
為了讓景區更具有吸引力,當地把瑤族傳統的猴鼓舞、陀螺、瑤繡、粘膏染等民族文化納入了景區開發內容。“這不僅傳承了瑤族的非遺文化,更重要的是讓群眾的傳統技藝變成了致富的技能,拓寬了就業渠道。”何正光說。
在瑤山古寨景區一處不起眼的民房裡,37歲的瑤族漢子謝五春帶著小孩,正在操作一台機器,制作花樣陀螺。“我以前在浙江打工,現在村子發展起來了,我回來制作陀螺,每個月至少有2400元的收入,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謝五春說。
這家陀螺加工廠,是瑤山瑤族陀螺協會的產業,廠長是在第九屆全國民族運動會上,為貴州代表團獲得陀螺比賽冠軍的陸東衡。
近年來,伴隨著拉片的發展,瑤山瑤族鄉組建了陀螺協會、民族服飾協會等平台,通過“協會+群眾”模式,建成瑤繡、陀螺、陶藝等扶貧車間24間,直接解決群眾就業130人,帶動周邊275戶360余名群眾從事瑤繡、紡紗、手工藝品加工制作等旅游產業,文化扶貧、“居家扶貧”成為瑤山脫貧攻堅一張靚麗名片。
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疾馳
作為瑤族的主要聚居地,進入瑤山古寨,隨處可見瑤族特色“糧倉”,吊腳樓,還有竹筒舞、銅鼓等瑤族迎客舞蹈,瑤族人沿襲至今的生活習俗一一展現在游客面前。由於民族文化古朴神秘,保存完好,被譽為人類文明的活化石。
新中國成立以來,居住在深山裡的瑤族同胞,先后經歷七次大規模搬遷,881戶3600多人(次)的遷徙,耗時64年。走出深山的瑤山人,結束了“游獵”生涯,融入現代文明社會,開啟新生活。
從梳理的脈絡中發現,從“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到新階段扶貧開發,再到精准扶貧,得益於國家一系列的扶貧政策,當地政府對瑤山群眾搬遷的力度越來越大,“旅游”的目標越來越明確,每一次搬遷,都深深烙上各階段重大扶貧政策實施的歷史印記。
“瑤山人的搬遷史,就是一部新中國漫長而艱巨的扶貧史,一部民族貧困山區干部群眾敢於與命運抗爭的奮斗史。”莫壯權說。
如今,不管是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夢柳布依風情小鎮,還是在拉片的瑤山古寨景區裡,瑤族群眾都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村民謝友花在培訓后從事景區“場景展示”工作,在家門口進行紡織生產展示,除獲得自產自銷的旅游商品收入之外,每年還可獲得8400元的場景展示報酬。像謝友花這樣,在景區從事“場景展示”的村民不在少數。
“我們這裡環境好、民族文化濃,來旅游的客人自然不少,為了更好地接待旅游,鄉裡還盤活了閑置民居,把民房變成了客房。”村民謝永光笑著說。
謝永光介紹,為了開發瑤山古寨,當地引進了荔波瑤山古寨旅游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公司+農戶”的方式,將村民閑置的老舊樓房改造成民宿客棧。“房子有公司打理,我們跟著分紅就行了。去年,村裡13棟舊樓被改造成了客棧,還帶動12戶29人發展起了鄉村旅游呢。”謝永光笑著說。
“來到這個瑤族村寨,敲上銅鼓,還有我們很多民族風情的東西,感受到了非常濃郁的民族文化,玩得非常開心。”游客朱柏杉說。
游客龍開慧說:“每個地方的人文和文化不一樣,讓小孩子從小學習這個東西,是非常不錯的,現在感覺就是這種原生態的還是很不錯的,很少了。”
在景區經營瑤族寫生部落的荔波人黎憲鋒告訴記者:“瑤族的獨特的文化,吸引了很多書畫愛好者和美術學院的學生來此寫生。2018年至今,瑤族寫生部落共與68所高校達成合作協議,75批次師生11000余人到拉片村寫生,直接解決群眾就近穩定就業18人。我們聘用了當地瑤族群眾擔任模特300余人次,人均增收3000余元。”
不僅如此,瑤族當地的農特產品、手工藝品也成了游客爭相購買的“香餑餑”,帶動產品變商品。
莫如鐵介紹,當地通過“景區+農戶”“扶貧車間+農戶”“能人+農戶”等模式,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訂單旅游商品,引導和激勵群眾從事農特產品種養殖和民族特色手工藝品、創意手工藝品開發,推動農家產品變商品,進一步豐富旅游景區業態,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目前通過景區、扶貧車間、寫生部落450余戶600余名群眾發展農特產品種養殖及手工藝品加工、銷售,搭上“旅游車”,吃上“旅游飯” ,發起“旅游財”。
“目前,瑤山古寨已成功晉升為國家4A 級旅游景區,村裡的年輕人都回來上班了,老年人也能在家門口掙錢,我們有信心通過做大做強民族旅游產業,實現鄉村振興。”莫如鐵信心滿滿地說。
時間對於拉片而言,是偉大的書寫者,記錄走過的足跡,也寫下了歷史的華章。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滄海桑田,讓拉片換了人間。(文/圖 杜再江 王 杰 邢 剛 龍海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