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寧:特色產業助農搭上“致富列車”

2020年07月30日15:30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良田高密植夜間補光種植技術火龍果種植示范基地。
良田高密植夜間補光種植技術火龍果種植示范基地。

走進鎮寧,山水風光美,花開果子香。這裡群峰林立、河谷密布,是貴州省低熱河谷地貌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多樣立體的氣候造就了物產的豐饒。在這裡,小黃姜、生態黑茶、柳江綠殼蛋是市場的寵兒,蜂糖李與櫻桃的名聲更是享譽省內外。

在農民心中,種什麼、如何種、怎麼賣等一直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對此,鎮寧自治縣從三個層面出發,緊扣“八要素”, 用實際行動帶領農民致富增收。該縣緊緊圍繞產業扶貧,通過農業生產發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全縣牢牢把握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貧困戶脫貧的根本之策,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持續深化農村產業革命,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因地制宜產業興

發展產業的關鍵是要因地制宜。鎮寧自治縣根據 各鄉鎮(街道)自然地理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的統一性和差異性,分北中南三個片區推進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建成6個省級高效農業園區和14個鄉級農業園區,大力發展蔬菜、茶葉、食用菌、精品水果、中藥材、生態畜牧等一批優勢特色產業。

六月,是蜂糖李盛產的季節。在鎮寧自治縣六馬 鎮的街上,有李子果農正在吆喝叫賣,有老板忙著電話接單,更有自駕前來嘗鮮的各地游客。“鎮寧蜂糖李”能成為六馬鎮當地果農的“致富果”,與鎮寧自治縣抓好 “八要素”、統一科學規劃布局分不開。

在推進產業革命過程中,鎮寧自治縣因地制宜,利用鎮寧南片區如同“天然溫室”的氣候以及特殊的土壤成分、酸鹼度、伴生植物、微生物群落等,在六馬鎮600 米以上的群山種植蜂糖李,作為全鎮的主導產業,輻射帶動了周邊簡嘎鄉、良田鎮等鄉鎮推動蜂糖李規模發展。截至目前,全縣蜂糖李種植總面積達16.16萬畝, 其中投產面積7.5萬畝,產量31500噸,總產值達9.45 億元,帶動2685戶約1.2萬人就業。

不僅如此,鎮寧自治縣還針對全縣地貌狹長、北高南低的海拔地形特點和立體氣候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精品水果“五朵金花”——“鎮寧櫻桃”“鎮寧蜂糖李”、火龍果、百香果、芒果,一枚枚小小的水果成為人們食之不忘的“黃金果”“致富果”,實現了“一年四季皆有果、助力脫貧不斷檔”。

除六馬鎮之外,在鎮寧扁擔山鎮,同樣也有一番熱鬧的豐收景象。

7 月 26 日,在扁擔壩區裡,60余人背著背篼,忙碌在黃瓜田裡。“以前是種包谷,現在各種蔬菜都種得有,一年四季忙到種、忙到採,忙都忙不過來。”扁擔村村民伍喜妹背著一篼新鮮黃瓜樂呵呵地說,眼前的這片廣闊壩區,以前都是農戶們自己撒種些玉米,掙不到什麼錢,現在發展成蔬菜種植,實打實的帶來了高收益。

然而,收益不是白來的。在扁擔山鎮,有500畝以 上樣板壩區1個,全鎮以此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抓手, 以農民增收為立足點,聚力打造蔬菜、精品水果特色產業,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帶動9個村0.18萬戶農戶 參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收致富。

“社”“企”合作謀發展

合作社如同發展的火車頭,充分發揮自身在溝通協調等方面的優勢,實現抱團發展,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效率。而“龍頭企業”的加入,更是進一步激發了合作社發展活力,“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方式,將企業、合作社與農戶構建成了一個牢固且可靠的利益共同體。 “9月份瓜蔞就可以採摘了,長勢喜人得很!”鎮寧募役鎮桐上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文才欣慰地說,多虧了企業的帶動,今年桐上壩區的瓜蔞種植項目開展十分順利。

2019 年,桐上村合作社根據2018年的農業市場情況,種植了幾百畝蔬菜,然而因為對市場的判斷有誤,導致收益不理想,合作社的士氣和積極性很受打擊。2019年10月,桐上村經過多方考察了解,引進了貴州優作惠農科技有限公司,採取“龍頭企業+合作 社+農戶”的組織方式,打造了瓜蔞種植項目,規劃建 設1500畝瓜蔞種植基地,如今已完成近600畝。

“有公司牽頭,技術培訓不是問題,苗的品質不是問題,銷售也不是問題,農戶出租土地,就地務工,積極性一下就上來了,產業也能發展得更加順利。”王文才說。

目前,鎮寧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2家、合作社691個,有國家級示范社1家、省級示范 社30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3家,消除了貧困村“零”合作社的短板,在抓好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前提下,全縣按照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總體思路,培育、壯大 一批本土企業,進一步引導企業發揮好信息優勢和市場優勢。

不僅如此,在合作社的反饋協調下,農民培訓工作也開展得紅紅火火。如今,鎮寧自治縣全面整合農業、扶貧、人社、婦聯、電商等部門及三農服務團隊人力資源,依托全縣215個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以特色優勢產業先進科研技術為培訓重點,統籌兼顧錦繡計劃、三女培育、職業就業、傳統工藝、電商扶貧等培訓,通過課堂教學、現場觀摩、田間教學、技能培訓等措施,累計培訓農民5300余人。

農民荷包“鼓”起來

如何把產業成果轉化為農民拿在手裡實打實的收入,產銷對接是關鍵,利益聯結是核心。

為促進產銷平衡,鎮寧自治縣深入研究市場特點、市場需求、市場評價等問題,按照市級“主導市內市場, 搶佔市外市場”的目標,用好對口幫扶城市等各方資 源,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線上線下”交易,推動本地特色農產品進入黨政機關、企業、學校食堂、生鮮超市等, 加強常態產銷調度,著力把鎮寧建設成為貴陽、青島、廣州、重慶等城市的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

“鎮寧小黃姜”作為鎮寧自治縣“一縣一業”特色產業,種植規模已從2017 年的6.2 萬畝、12.4 萬噸產量增長為2019年的12.8 萬畝、26萬噸產量。2020 年,全縣小黃姜種植面積已達 15.1 萬畝,目前正處長苗期。

由於鎮寧本身具有的歷史種植傳統,小黃姜不僅有合作社帶頭種植,農戶們自己的種植規模也佔據很大比例。因此,面對每年如此高的產量,如何消化產品,把農戶手裡的“小黃姜”變成“金票子”是關鍵。

2018 年,鎮寧自治縣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首家台資企業貴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從事生姜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我們的產品主要供應重慶、四川、武漢等地,部分遠銷東北、內蒙古、俄羅斯,目前在一些高端商店的貨架上已經能看到我們的產品。”貴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夏應書說,公司每年預計要吞吐5萬噸生姜,貨源基本都在鎮寧當地。

不僅如此,鎮寧自治縣還專門成立了產銷對接機構,為農戶發布農產品信息,並積極尋找對接國內外的小黃姜收購商。

除此之外,對於以其他形式參與產業發展的農戶來說,做好利益聯結,才是帶領他們致富增收的主要手段。鎮寧自治縣堅持以農村“三變”改革為統攬,形成土地入股、訂單生產、政策扶貧、代養回收、返租倒包、 就業務工、特惠貸參股、扶貧資金量化入股等多種利益 聯結合作模式,建立“三變”改革試點村107 個,實現 “村社合一”194個,持續穩定貧困群眾增收。

在簡嘎鄉,合作社採取“返租倒包”模式,鼓勵農戶 以戶為單位,根據勞動力的大小向鄉級合作社申請反 租產業畝數,由鄉級合作社統籌管理並負責技術指導,把有勞動力及種植技術的農戶組織起來,參與承包產 業進行管理經營,最后獲得的收益由合作社與農戶以 5:5或是6:4的比例進行分配。

“沒有返租倒包,收入少太多了。對我來說,承包點百香果來管理比出去打工強多了,常年在外打工,陪 不了家人啊。”簡嘎鄉播西村村民楊昌會說,他去年回來承包了33畝百香果,從7月管護到12月上市,就賺了7萬多元。能就近發展,陪伴家人,很是滿足。(文/圖 張江隆)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