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採煙葉,薄言有之﹔採採煙葉,薄言掇之。7月中下旬以來,晴隆縣2.5萬畝烤煙陸續進入採摘季,煙農每天奔忙在田地與烤房之間,言笑聲喧。
位於東觀街道哈馬社區的一片烤煙基地上,煙農魏興琴請來幫忙採摘的10來位村民正在田間忙碌。滿載煙葉的敞斗小貨車上油門一踩,歡響著向烤房奔去。
“我家今年在這裡種了100多畝。”種煙4年,每年收入20多萬元,魏興琴早已邁進小康行列。今年遇到好政策,縣裡調整結構增加了種植面積,她家一鼓作氣多種了40畝,預計收入可以突破40萬元。
“你看,杆粗壯,葉肥大,又是一個豐收年。”魏興琴胳膊一掄,身上佩戴的黃金首飾閃耀著光芒。
魏興琴家所在的光照鎮,今年調整計劃種植烤煙7300余畝,涉及烤煙種植大戶161戶。村裡的土地多年種煙需要輪種,不少種植大戶選擇到鄰近的鄉鎮租地種煙。在種植、管理和採收的季節,還為當地老百姓帶來增收路子。
貧困戶陳興美已在魏興琴家的煙地裡干了10多天,每天100元,她覺得很滿足。“幫完這家幫那家,光是烤煙種植,我們一年有五六個月可以務工增收。”陳興美說,她們這樣的“中老年婦女務工隊”農忙時節流轉於各個烤煙基地,每個家庭每年僅依靠烤煙產業就可以增收1萬元以上,“其他產業有需要我們也去做,隻要勤勞肯干,沒有理由不脫貧。”
產業興,就業穩。光照鎮野麥沖村張榮奎家今年種煙80畝,目前“第一烤”即將出爐。從政府出資建設的新能源烤房窗外往裡看,片片煙葉已呈誘人金黃色。烤房外,他家雇請的群眾正忙著卸車、撿煙、編竿。張榮奎說,時令不等人,這幾天每天都需要近20名工人,種煙至今他已支付工資17萬元。
光照鎮煙葉站站長肖本青介紹,烤煙產業用工量大,農忙季節以每10畝煙地每天1個工計算,全縣烤煙產業每天可以解決就近務工2500余人次,每天可帶動就業增收逾2.5萬元。
落實挂牌督戰要求,打好產業攻堅戰。今年以來,晴隆縣按照圖斑化種植、網格化管理、專班化推進、訂單化銷售的工作思路,把烤煙產業納入五個規模化產業之一“特色糧食+”產業進行大力發展。今春煙苗移栽遇到干旱,州、縣科技先遣隊以及各級黨員干部積極幫助煙農想辦法、出主意,在全面普及推廣“碗罩井窖式”煙苗移栽新技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地膜+碗罩”的栽培方式保水,並充分利用就近取水點、集水池等,與群眾一起背水抗旱。為保障煙葉質量、壓縮煙農烘烤成本,縣裡還特別規劃建造了175座新能源烤房供煙農使用。
“目前看上去,烘烤質量高、成色好,這些新能源烤房發揮了良好作用。”肖本青介紹,為解決煙農存放煙葉場地不足、容易損壞、影響產值等問題,助力全縣如期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各地煙葉站將從7月底開始啟動收購,預計收購將持續到10月中旬。(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陳俎宇 李允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