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脫貧攻堅·各地這樣干”系列報道:

貴州七星關區:扶貧車間生產忙 群眾脫貧干勁足

王秀芳

2020年07月25日08:34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也是攻堅克難的拼搏之年。在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產業革命中,貴州各地正奮力沖刺,堅決打贏殲滅戰,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鞏固脫貧成果進行有效探索,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決戰決勝之年,人民網貴州頻道推出“決勝脫貧攻堅·各地這樣干”系列報道,展現貴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以及在國家蒸蒸日上的發展進程中,一幅幅幸福的生活圖景。

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角。王秀芳 攝

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數據平台。王秀芳 攝

編藤椅、做手工、制衣服……走進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就業(培訓)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編一個藤椅能掙15元,我和老伴一天編3個左右,多少能補貼點家用。”今年53歲的楊正會說,自己身體不大好,丈夫腿腳也不方便,每天能有幾十元收入已經很不錯。

搬遷群眾正在編制藤椅。王秀芳 攝

楊正會介紹,搬遷以前,他們住在距離七星關區60多公裡外的生機鎮峨峰村。受身體原因限制,她和丈夫外出務工處處受阻,隻能和小兒子守著一畝多的薄田過日子。

2018年6月,楊正會一家搬進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住進了60平米的新房。更讓她沒想到是,在街道辦事處的協調下,小兒子去了沿海務工,自己和老伴也憑著藤編手藝有了活干。“再也不用‘靠天吃飯’,全憑自己的雙手把生活過好,現在的日子才有奔頭。”楊正會說。

楊正會正在編藤椅。王秀芳 攝

與楊正會一樣,今年39歲的雷林艷也是扶貧車間的就業群眾之一,她主要從事服飾加工。“能在家門口掙錢,以前都不敢想。”雷林艷坦言,搬遷以前,她和丈夫常年在浙江海寧打工,錢沒掙著不說,對父母和孩子也疏於照料,總覺得心存愧疚。

2018年,雷林艷一家搬進了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孩子就近讀小學,我在這裡上班,丈夫也在城區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們一家總算能時常團聚。”雷林艷介紹,扶貧車間採取計件工資制,多勞多得,她現在干勁十足。

雷林艷正在做衣服。王秀芳 攝

“不止是楊正會和雷林艷,在扶貧車間就業的搬遷群眾還有很多,他們大多是年齡偏大、身患殘疾及‘三無’人員(無法離家、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等特殊困難群體。”柏楊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單正勝介紹,2018年6月以來,七星關區先后將34個鄉鎮的6372戶29001名搬遷群眾安置在柏楊林街道安置點,該安置點也成為貴州單體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面對龐大的搬遷人口數量,如何確保其“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是當務之急,而解決特殊困難群體就近就業更是急中之急。

搬遷群眾正在扶貧車間工作。王秀芳 攝

考慮到搬遷群眾具有勞動力密集的特點,2018年10月,七星關區委、區政府制定出台扶貧車間建設扶持政策,通過扶貧車間場所租賃補貼等方式,積極鼓勵企業到柏楊林街道安置點建廠。截至目前,該安置點已先后入駐服裝加工、藤椅編制、手工藝制作、耳機加工等7家扶貧車間,累計帶動707名搬遷群眾居家就業、就近務工。

“引進的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不需要太多技術,稍加學習就能就業。”單正勝介紹,安置點各樓棟的包保干部通過街道易地扶貧搬遷數據平台採集務工群眾信息,正式上崗前,七星關區人社局會根據企業需求對群眾開展技能培訓,再由柏楊林街道社區合作社組織引導群眾到扶貧車間就業,相當於送崗上門,大大提高了困難群眾“我要致富”的積極性。

服飾制作車間一角。王秀芳 攝

其實,七星關區柏楊林就業(培訓)扶貧車間只是貴州省促進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的一個縮影。作為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將188萬貧困人口搬出大山。為確保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一戶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貴州共建成扶貧車間914個,建成扶貧基地238個。目前,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中,已有86.17萬人實現穩定就業。

如今,越來越多的無業群眾通過一個個“小車間”登上了穩定增收的“大列車”,他們的幸福指數也隨著收入增長而不斷攀升,貴州大地即將迎來撕掉絕對貧困標簽、邁入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

(責編:陳晶晶、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