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建設

2020年07月15日09:16  來源:貴州日報
 

蘭定鬆 劉興麗 何光

在易地扶貧搬遷中,建立和完善搬遷群眾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非常重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基礎教育包括幼兒園、小學和初中教育,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配套學校基礎教育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后半篇文章”的必然要求,也是解決搬遷群眾子女就學保障和使搬遷群眾真正融入城市的重要舉措。

易地扶貧搬遷教育保障以其良好的教育條件使搬遷群眾從勸搬到想搬轉變,通過良好的教育資源使搬遷群眾阻斷教育貧困之路。良好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樹立良好生活習慣、激發學習興趣、更快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同時,實現搬遷公共服務均等化,從制度層面打消了搬遷群眾的顧慮。但是,貴州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也面臨一些問題,例如,學校建設資金短缺,辦學設施不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相對薄弱﹔師資隊伍需要加強﹔部分“留守兒童”易出現心理問題等。筆者根據近年來的蹲點調研,談一些建議。

加強引領和統籌,在政策及財政上給予大力支持。要做好對學校管理的頂層設計,出台相關政策,搭建結構合理的校領導班子﹔整合教育資源,加強對教師編制測算,採取動態調劑方式,通過特崗選拔、招考錄用、縣內遴選方式來建設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繼續推進對易地扶貧搬遷學校教育投入力度,明確經費投入保障機制,完善辦學基礎設施,切實履行縣級政府職責,落實易地扶貧基礎教育縣級財政投入主體責任。

辦好一所學校,必須構建好學校三大支柱,即具有前瞻性的校長及班子、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優良的校園文化傳承。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應在全縣范圍公開遴選能力強、水平高的校長,從優配齊校級班子,加大對學校教師進行業務培訓經費投入,按照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積極提升業務素質和道德素養,做好教書育人工作。在辦學中強化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和提升教書育人本領,採取“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培訓教師隊伍,引進外來教育資源提升辦學質量,通過外派教師培訓提升教師業務能力﹔營造教研氛圍,全面提升學校教研水平﹔創設校園民族文化氛圍,打造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陣地。

建立專業心理咨詢室。對因隔代監護或父母離異等情況導致學生或多或少在心理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的學生建檔立卡,對搬遷學生不適應等情況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家長走訪、與學生談心交流等進行心理輔導,引領老師、學校、愛心團隊、社會進行綜合性的關愛,促使這部分學生能夠在關愛和引導中健康成長。

利用媒體擴大宣傳。喚起社會愛心團隊、愛心人士對貧困學生和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搭建幫扶平台,有序引進愛心捐贈的物資,讓學生真切體會到關愛。

同時,緊緊抓住地方本科高校領辦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學校工作契機,充分發揮高校領辦作用和資源,實現在學校管理、教師教學水平、校園文化建設、制度建設、學生管理、課題申報等方面有提升。

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辦學直接關系到如何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及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定住、防返貧”的征程中,實現優質教育與易地扶貧搬遷的良好互動。

(作者單位:安順學院)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

貴州新聞推薦

移動端新媒體

  • 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貴州頻道微信公眾號
  • 貴州頻道手機版貴州頻道手機版
  • 貴州頻道新浪微博貴州頻道新浪微博
  • 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貴州頻道頭條號黔沿